• 28阅读
  • 0回复

种草种树 发展牧业 改造大西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18
第1版()
专栏:社论

种草种树 发展牧业 改造大西北
最近几个月,中央几位领导同志先后视察了青海、新疆、甘肃、陕西等地,对如何进一步开发大西北,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战略设想。中央领导同志特别强调,西北各省区要把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作为改造大西北的一项根本大计来抓。这个重要讲话,在西北广大干部和群众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应,现在不少地方已经积极行动起来,研究和部署持久地开展这项活动。这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一件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大西北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以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多,人口约占十几分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然资源极其丰富,还没有充分开发。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将逐步向这里转移。大西北的不利条件是大地植被稀少,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不少地方处于恶性循环,农牧业生产水平低,这是长期限制这一地区经济开发的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妨碍农牧业的发展,其它建设事业也难以进行。要开发大西北,必须改造大西北的自然面貌,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把种草、植树、畜牧与农业互相结合地发展起来,做到林密草茂,六畜兴旺,农业高产。在此基础上发展食品、毛纺、皮革、木材加工等轻工业,开发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资源,这样就可以为大西北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可靠的物质基础。
把种草种树列为改造大西北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农业指导思想上的一个拨乱反正。西北地区的各级领导同志要自觉地破除头脑里的一些老框框,把认识统一到这个战略目标上来。西北不少地区在这几年的农业改革中,是走在前面的,他们在选择集体化组织形式,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方面,思想是比较解放的。但是也有一些同志,在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问题上,思想不够解放。1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说,农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思想不够解放,除表现在集体化组织形式这方面外,还有因地制宜发展生产问题。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说那里适宜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不适宜发展的就不要去硬搞。象西北的不少地方,应该下决心以种牧草为主,发展畜牧业。现在有些干部,仍然按老框框办事,思想很不解放。这段话切中要害,值得我们深思。西北干旱地区的许多地方,自然条件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实行农林牧结合。但不少同志硬是单一抓粮食,甚至不惜毁林草开荒,广种薄收,结果不仅粮食没有抓上去,反而弄得“三料”俱缺,生活困难,还带来生态的更大破坏。当然,不是说今后可以不抓粮食了,必要的水利工程也可以不搞了。粮食是改造大西北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条件。种草种树,生态环境的根本转变要有一个过程,粮食生产仍然不能放松,必要的水利建设也还要搞,只是过去那种把抓粮食和种草种树对立起来的做法,只抓工程措施不抓生物措施的做法,必须改变。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可以发挥大西北的优势,农村的各项生产事业,包括粮食生产在内,都会带动起来,出现一个全面上升的形势,这已经为西北地区一些先进单位的实践所证明。我们要来一个思想大解放,大转变,从单一抓粮食生产,转变到狠抓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走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道路。
大西北面积大,千沟万壑,高山大岭,要改变它的自然面貌决非易事。关键是两条,一是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二是依靠千家万户,组织千军万马,一个个小流域、一片片小环境地分别治理。偌大的黄土高原,分割到一家一户也就变“小”了。各级干部首先要振奋精神,扫除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改变大西北的自然面貌,为开发大西北创造条件,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每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干部,一切有主人翁责任感的同志,都应该以满腔热情投入这一活动,带头种草种树。各级干部都要定任务,定期检查验收,用行动去带动群众。同时,要向群众作广泛、深入、持久而又生动活泼的宣传,落实党的政策,谁种谁有,长期不变,子女继承。
毛泽东同志在30多年前曾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以“愚公移山”精神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我们今天改造大西北,也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从今年做起,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两代、三代人的艰苦奋斗,让千疮百孔的黄土高原,重新披上绿色的盛装,大西北到处是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广阔草原上出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