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欢迎报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18
第2版()
专栏:

欢迎报捷
本报评论员
9月1日,本报刊登了吉林、山西、北京压缩基建投资的消息,半个多月来,山东、西藏、陕西等地又相继报捷,本报今天摘要刊登。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捷报”。
对于“捷报”,人们是熟悉的。在解放战争的最后年代,天天打胜仗,天天有捷报,可谓捷报频传。那个时候,以及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有捷有报,各条战线所取得的成绩是很鼓舞人心的。
曾几何时,到了1958年,这里放卫星,那里升火箭,今天有亩产万斤粮的,明天就有亩产十万斤的,话越说越离谱。有报无捷,群众终于明白了,原来是假话,捷报的身价也就降低了。到了“文化大革命”那些年,报纸几乎天天套红,这里的“春雷”,那里的“曙光”,雪片般传来的无非是些最空洞的口号,真象如何,群众心里也明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传统,假、大、空受到了扫荡。情况有了很大变化,讲假话的人少了,而且不吃香了。但有些单位上报的统计数字为什么仍“拧”不净水分,其实还是与某些人不实在有关系。对这一点,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经济建设的捷报和打仗的捷报不同。打仗时是有捷有报,先捷后报。而搞经济建设,计划可以报捷,开工放一声炮可以报捷,领导人的一句话也可能报捷。先报后捷者有之,报而不捷者亦有之。因此,对这类报捷至少应持三种态度:一欢迎,二分析,三监督。目的就是要做到有报有捷。
“基本建设投资要下决心刹车”,这是中央的决策。各地区各部门都必须无例外地执行。各地把“刹车”的计划和措施公诸于众,接受领导和群众的监督,目的也是要做到有报有捷,使“刹车”不掺假,不掺水,不打埋伏,不留后患。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