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谁也离不开谁——内蒙古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19
第4版()
专栏:

谁也离不开谁
——内蒙古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侧记
9月16日上午,在内蒙古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上,与会代表静静地倾听哈拉哈达大队党支部书记额尔德和沙拉哈达大队党支部书记郭秀文的发言。他们的发言把大家带进了富饶美丽的科尔沁草原……。
科尔沁草原的西北角,有一条敖木伦河,自北向南穿过阿鲁科尔沁旗巴彦花公社。河东有个黑山头,蒙古语叫“哈拉哈达”;河西有个黄山头,蒙古语叫“沙拉哈达”。两个山头隔河相望。黑山头附近的哈拉哈达大队住着蒙古族;黄山头附近的沙拉哈达大队住着汉族。这两个大队土地相连,社员共饮一条河的水。解放后民族关系融洽,农牧业生产蒸蒸日上。十年内乱中受“左”的路线影响,民族关系一度紧张,经济建设受到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中,两个队的蒙汉族社员共同回顾了不团结带来的恶果……。
敖木伦河水源源不断地流淌。这一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地形多样,是发展多种经营的好地方。“天时”“地利”全占,就因为缺少“人和”,不能把当地的自然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为各族人民造福。河的东西两岸,哈拉哈达大队和沙拉哈达大队的农田、牧场相互穿插交错。如果没有对方的支持,谁也别想单方面进行水利建设。哈拉哈达大队决定兴建拦河闸,引水灌溉,因沙拉哈达大队反对,迟迟不能动工。沙拉哈达大队大片牧场在河的对岸,因河水阻隔得不到充分利用。大队计划在河上架桥,哈拉哈达大队坚决不让。结果是:哈拉哈达大队1,000多亩河滩地浇不上水,连年减产,成了“三靠队”;沙拉哈达大队的畜牧业生产长期得不到发展。沉痛的教训使这两个大队的社员认识到,蒙汉民族是兄弟手足,谁也离不开谁,必须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发展经济,共同繁荣。
认识的提高带来了实践上的飞跃。两队社员从此消除了隔阂,相互支持。沙拉哈达大队的社员支持哈拉哈达大队在河上建闸;哈拉哈达大队的群众帮助沙拉哈达大队在河上建桥。过去拖延了八年的工程,现在一年就完成了。这两项工程建成后,哈拉哈达大队粮食单产四年提高两倍,沙拉哈达大队的牲畜头数增长了50%。各族社员给这两项工程起名为“幸福闸”和“连心桥”。
“连心桥”架起之后,两个队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蒙古族社员来到河西,帮助汉族发展牧业;汉族社员去到河东,帮助蒙古族科学种田。在发展文化教育方面,两个大队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哈拉哈达大队送蒙古族学生来到沙拉哈达大队学校学习汉语;沙拉哈达大队也送汉族儿童到哈拉哈达大队学校学习蒙语。为了便于蒙汉族社员相互来往,两个大队党支部出面,组织两个大队的民兵大干一个月,把一条古老的草原便道扩建成了宽阔平坦的草原公路,并给它命名为“连心路”。
“连心路”的修建,使两个大队的民族关系由“你帮我,我帮你”的往来发展到共同规划,建设家乡的新阶段。在两个大队北部的交界处,有一片荒山荒坡,经两个大队群众共同协商,决定在这里封山育林、种植牧草,让荒山荒坡变成绿色的宝库。现在已种树2,000多亩。大家叫它“连心林”。
“连心桥”——“连心路”——“连心林”,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哈拉哈达大队和沙拉哈达大队蒙汉民族关系发展的真实记录,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
会场上洋溢着热烈的气氛。报告人额尔德和郭秀文越说越激动。最后,他们表示:今后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沿着党的十二大指引的方向,共同努力奋斗,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会场上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本报记者 林文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