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晚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19
第8版()
专栏:

蒋忆潮
人生的青春妙龄固然可爱,但金秋暮年也值得赞美。“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读起来、听起来仍感人肺腑。
不久前,邻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傍晚,这家的小院儿一片欢腾,孩子们蹦跳着放声欢呼:“奶奶来了,是坐大汽车来的!”邻家奶奶今年八十三高龄,正与二十世纪同年。她孤身一人,住在农村,独门独院儿,十分清静。但她总把市里的儿孙挂在心上,常来市里住住。她是闲不住的人,做饭,喂鸡,收拾房间,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春节以后,听说市里的工厂要搞承包责任制,为使儿子安心生产,孙子集中精力学习,欣然再来市里,帮助料理家务。几年前,村边修通了柏油马路,有汽车可乘。可是,老人家每次来市里,宁愿慢悠悠地步行。她年轻时走娘家、串亲戚,骑惯了小毛驴,上了年纪坐惯了小驴车。而今这些交通工具,实难寻觅。乘汽车吧,对于这个庞然大物,她看着心慌,坐着头晕。这次来市里,起初也是执意步行,经过多人劝说,终于动了心,乘坐汽车而来。八旬老人似返老还童,天真烂漫地逢人便说,是坐“现代化”来的。
《河北日报》曾登载过一篇通讯,题为《力挽余辉树桃李》,说的是八十二高龄的王佑民先生,退休回乡以后,自费为家乡开办了英文学校,培养了一百多名学生。他说:“做人要象点蜡烛,从头到脚都光明;做事要象蚕吐丝,吐丝到死方甘休。”
两位八旬老人,由于阅历、境界、社会地位之不同,余热之能量,余辉之光泽,接受新事物之灵敏度,不无差异。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在新的时代,依然散放着生命的火花。他们没有伤悲,更无贪享安闲之意。正如王老先生所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更是“喜作黄昏颂”的典范,他们高瞻远瞩,倡导改革,为振兴中华奉献着毕生的精力,给我们作出了光辉的榜样。
在“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改革之年,成批的中青年干部跃居领导岗位,许多老干部退居二、三线,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正常现象。人们对于退居后的老干部除了祝愿他们度过安乐幸福的晚年以外,还希望能从他们的乐观精神中获取力量。“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让我们的老同志,珍惜自己的金秋暮年,在时代的大镜头面前,留下自己可爱的晚照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