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恢复和加强洞庭内湖的蓄水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20
第2版()
专栏:调查报告

恢复和加强洞庭内湖的蓄水作用
尹仲春
今年7月中旬,湖南省洞庭湖区发生大暴雨,有332万亩农作物受渍受淹,占总耕地面积的42%。有107万亩早中稻因受渍时间长而失收,其中有20万亩因渍而无法插晚稻。由于内湖水位高,渍堤抗洪能力差,内渍面积达18万亩。湖区各地渍堤防汛和排渍劳力最多达76万人,消耗了大量的物资器材和资金。电力部门最大限度地压工业用电保排渍用电,石油部门优先供应排渍用油,给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内湖渍涝为害,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今年渍涝成灾的程度来看,违背自然规律,盲目围湖造田是一个根本原因。1949年洞庭湖区有内湖面积340万亩,而1979年只剩下150万亩,30年内因围湖造田减少内湖面积189万多亩。据计算,每减少一万亩湖泊面积就导致减少蓄水量428—457万立方米。随着内湖面积的不断减少,渍涝灾害愈来愈烈。因此,整治内湖,恢复洞庭内湖的蓄水作用,是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田还湖,增加调蓄水量。要从思想上吸取因盲目围湖造田、增加易涝面积,因小失大的严重教训。其次,留一定面积的预备调蓄区。湖区人均耕地比较多,要讲究精耕细作,提高单产。还可选择地势低洼、易涝、无外排设施的湖田作为预备调蓄区,并适当加筑渍堤,平时种作物,涝时蓄水,达到减少良田受渍面积的目的。第三,改向水面要粮为向水面要钱,发展内湖多种经营。要算效益帐。南县中鱼口公社,1976年在菱角湖围垦1,275亩湖面种水稻,到1978年止,三年累计产粮57万斤,每年每亩平均产粮149斤,纯收入5.73元。相反,不搞围湖造田时,菱角湖每亩水面多年平均产湘莲25斤,产鲜鱼16斤,纯收入51.18元。可见,湖面改稻田,经济效益较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