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引滦”工地上的共产党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20
第5版()
专栏:党的生活

“引滦”工地上的共产党员
老骥出山传佳话
前年冬天,离休已经三年的原副师长吴再山,听说部队要挥师引滦,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一拍大腿说:“好,我去当个顾问!”
几天以后,他就随先遣队来到工地。幽燕腹地的冬天,朔风呼号,雪花纷飞,吴再山拄着拐杖,爬山越岭勘察地形,和其他领导同志一道研究制订了施工计划。
在冰天雪地的山坡上开挖地基,一镐下去,地上只见一个白点。吴再山不顾自己年逾花甲,也狠劲地抡起镐来。大伙儿见了纷纷劝阻。老吴笑着说:“一个老党员哪能光耍嘴皮子呢!”
那阵,战士们天不亮就上山,晚上摸黑才下工,常常在雪地里吃冷馍馍,有的战士噘起了嘴。吴再山一边吃着馍馍,一边讲起当年爬冰卧雪,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艰苦情形,战士们听了,心里象生起了一团火。
这支部队从训练转入施工后,缺乏技术骨干。吴再山又根据党委的分工,较快地培训了一批技术力量。有个支洞向前伸展一段后,发生了大塌方,掘进受阻,有的同志提出放弃这个洞,重开作业口。吴再山再三斟酌后说:“在风化岩层打洞,塌方有什么稀罕?另开新口,也难担保不会塌,弄不好还要贻误工期呀!”他根据多年施工经验,提出了密集支撑、控制塌方的方案。党委采纳了他的意见,结果使这个支洞提前23天凿通。
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吴再山在有生之年不忘共产党的宗旨,热心为天津人民造福。
在滦河水滔滔流入天津之际,北京部队领导机关给他记了三等功。
他又添一枚军功章
在引滦入津施工部队的庆功会上,军务参谋唐良杰的胸前又佩上一枚闪光的军功章,这是他第十六次为人民立功了。
这位功臣是个“老铁兵”。入伍十七年来,他先后参加修建成昆、襄渝、京通、通霍等五条铁路,十五次荣立三等功,负过重伤。
部队要参加引滦隧洞施工的消息一传开,因体质虚弱调到机关工作的唐良杰争着要到引滦工地。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来到某连工地时,已经天黑了。唐良杰顾不得休息,背包一放,找来安全帽,雨衣、水靴一穿,就一头钻进斜井里干开了。他在掌子面上仔细地观察各种岩石的结构和走向。一会儿操起风枪体验实感,一会儿又指挥战士们从不同角度钻不同深度的炮眼,和大伙儿共同研究如何合理布眼,严格控制炮眼的角度和深度,一夜之间使日进尺由零点六米提高到二点四米。他浑身泥水,满身粉尘,疲惫不堪,第二天早上八点钟出得洞来,还不知自己住宿的位置,随便找个地方便睡着了。
在这座斜井里施工是极其艰苦的。作业面狭窄,顶壁滴水象雨点一般。可是,唐参谋却不顾这些,打风枪、扒渣、装车,样样抢着干。累了就在洞内用冷水擦把脸,常常紧抱一台风枪和战士们摽着干。在唐良杰的带动下,这个连队的日进尺猛增到三点三米,七十五天干完了近八个月的活,但唐良杰的体重却下降了九斤。
制服塌方的闯将
轰隆一声巨响,九号支洞离掌子面不远处,发生了“通天”塌方,战士们一时急得束手无策。
危难之时,工程师王国均来了!他从铁道工程学校毕业后,在隧道里与断层危岩打交道已有28个春秋,参加开凿过十多条隧道,什么样的世面没见过呢!他一来,大伙儿就有了主心骨。
王国均根据“智囊”组的决定,采用“插板法”抢险。他边说边挽起衣袖,和战士们合力飞荡着60多公斤的游锤,把一根根钢轨、钢钎砸向隧洞深处。不料,正在作业的时候,“哗”的一声,洞顶又塌下一堆石块,战士们“刷”的往后退去,而王国均却站在那里纹丝未动。大伙儿见他判断准确,胆子也壮了。“敢死队员”奋勇而上,把一排排钢轨、钢钎砸进岩层,紧紧地封住了通向天空的那个大喇叭口。
1982年10月,引水隧洞工程进入决战阶段,偏偏又遇上“拦路虎”:掌子面上方突然冒出了好几股喷泉,水流冲刷着沙石,造成山体松动。
“党和人民用知识哺育了自己,是派用场的时候了!”王国均这样勉励自己,并当机立断,对战士们说了声“你们快撤!”然后猛地抱起一根枕木冲上去,死死地顶住正在下沉的钢拱架。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几位共产党员也及时地冲了上去,飞快地立起了一根根支撑木,顶住了沉重的山体。
这段隧洞终于提前凿通了。天津市市长、引滦工程指挥李瑞环视察隧洞时,称赞王国均是“制服塌方的闯将”。
战斗在引滦工地上的广大共产党员,以顽强拚搏的精神,做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样的共产党员在各条战线何止千万,他们正用亲身的实践,说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优良传统正在历史新时期发扬光大。
现在,党中央号召我们努力开创各条战线工作的新局面。应当以怎样的精神风貌对待这一号召?每个共产党员、革命者,都可以而且应该从大批优秀共产党员身上得到启迪。 ——编 者
本专栏由 本报通讯员  董书民 马运生
本报记者  罗同松 易俭如
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影撰稿(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