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刘伯承将军谈采访和写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7-04-19
第4版()
专栏:

  刘伯承将军谈采访和写作
·齐语·
一、笔尖带感情
“文学作品,在于用丰富的情感,说的入情入理,头头是道,才能令人五体投地,无可非议;那才是真正的好作品。”他举出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感情丰富,使人百读不厌,自然而然引起了读者的同情。我想起在小的时候,读红楼梦,对林黛玉之死,心里难受了好几天,看三国演义读到关公走麦城最后被杀,难过得哭了,真所“看三国流泪替古人担忧”。为什么会那样引起我的同情呢?这主要是作品的感情感人之深。梁启超说:“笔尖常带感情。”我们写军事新闻通讯,如仅写战争的经过及其战果列上一大堆数目字,而没有作者的感情嵌在新闻通讯的内容里边,这种新闻往往令人看了感觉是枯燥无味,百读百厌,如有作者的感情在内,写蒋军的暴行,必然能引起全解放区人民的敌忾同仇,战士的英勇,才能使人感到可歌可泣。群众同志所写大杨湖之战,杨主席看了为之流泪,天晓等同志写的杨庄之战,使太行区一位机关同志看了要努力后方工作,抓紧支援前线,这些文章,主要问题,写的有感情,使人读了引起同情。
二、新闻通讯要简练短小,写一个问题。
“文章不在长,而在集中写一个问题。”刘将军举出梁启超的文章,善于用割离的办法。就是集中一个问题去写,而且写一个小的问题,从一粒沙子看一个世界,他说:一九四四年外国某记者到延安,发表感想说:“过去我们以为共产党善于宣传,现在看来,你们共产党最不会宣传。”原来这位记者批评我们解放区的报纸上刊登的文章,犯了老八股,每篇文章要写若干问题,面面要顾到,中心不突出,就显得文章在宣传作用上没有力量。我的习惯是:无论读报或者是读杂志,总喜欢先从短小的读,把所有短的文章读完后,才去读长的文章。我想我们处在爱国自卫战争的最前线,工作如此紧张,写长文章要费许多时间,读者也要费许多时间去读,在广播时还要费许多电力,而且长文章发表的机会也比较少,如问题多,不如分开几次把他写出,那样我们可要告诉别人的问题,比较更容易令人接受。
三、做什么,学习什么
有一天我们听延安的广播,邯郸发出冀鲁豫在二十六天内收复十三座县城消息内称:“我军横跨陇海、夹击徐州,使爱是自卫战争的战线,全面缩短百余公里。”刘将军认为缩短战线军事术语,多用于退却,而不用于进攻,例如所谓“缩短战线,以便诱敌深入,歼灭敌人。”为什么会出这个岔子,主要由于写新闻的人,对军事常识不足,他劝我们每个记者同志,对各种知识要传,随时随地抓紧机会学习业务,随军采访的同志,首先要学习军事理论及一般军事常识。
四、深入采访及处理稿件等问题
有一天我写的一个战报,刘将军批评材料既不充实,写的也不深刻,他说有八个字你牢牢记住:“取材求精,构思求密”。这八个字的意思,我想就是:深入调查研究及如何截裁处理稿件的问题,例如写一个英雄,我们不但要从正面研究这个英雄如何英勇,更主要的要采访他英勇的原因,就是写出他的思想。同时再从这个英雄周围的人物寻找对这个英雄的反映,所谓好花必需有绿叶陪衬,单独一个人决成个了英雄,如能从侧面去反映出一个英雄的事迹,则比正面写更为有力,如仅从表现芙蓉花写英雄,则所写的英雄必然千篇一律,要从各个侧面去写英雄,则英雄各有不同的特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