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阎起的生意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21
第2版()
专栏:

阎起的生意经
本报通讯员 刘芳
常听一些搞商业的人报怨“形势大好,买卖难做”。事情果真如此吗?河北围场县广发永供销社主任阎起同志就做了不同的回答。他在一个只有万人的小公社里,同职工们一起广开渠道,八方进宝,买卖越做越活。去年获纯利3.7万元,比前年提高一倍多;今年头七个月,又完成利润5.5万元,占全年利润计划的200%。他的生意经,是值得重视的。
划一个大圈子
阎起同志认为:搞商业工作,不能两眼只盯着鼻子底下那点利益,要划一个大圈子。看上去,他好象在干一些与供销业务无关的事,但过不了多久,你便会发现他正在大把大把地朝回收钱。
去年刚过完春节,他就把全社职工召集到一块进行动员:“咱们供销社今年的主要任务是帮助社员多种、种好土豆。”一句话,说得大家目瞪口呆。这个社地处木兰围场的北部,气候寒冷,适合土豆的生长。1981年实行大包干以后,多数农民种了土豆,秋天收获后由于卖不出去,烂掉了许多。这样沉痛的教训阎起不是不知道,为什么今年还要大发展?阎起见大家都低着头,就笑眯眯地说:“靠山吃山。供销社要发展,离不开社员生产。土豆是这里的优势,如果我们帮助社员把土豆加工成粉条,变成商品,供销社收购粉条,既能增加社员收入,又扩大供销社的业务,岂不一举两得吗?”会后职工分兵三路,一路挨家挨户落实土豆种植计划;一路去外地为社员购买化肥农药;一路专门筹建粉条加工厂。还出钱选派农民到外地学加工技术。
阎起这一招真灵,去年全社产土豆2,200万斤,加工粉条85万斤,供销社全部收购。光这一项,农民就比单卖土豆多收入24.5万元,供销社则获纯利两万多元。喜的农民奔走相告,都说阎起做买卖想着农民,这个大圈子划得好。
收羊毛为啥用四台秤
今年5月,正是收购羊毛旺季,有一件新鲜事在围场农村传开了:很多农民,赶着小驴车,越过自己所在的供销社,风尘仆仆,到广发永供销社卖羊毛。他们说:“不怕山高路难行,就图阎起的四台公平秤。”原来,这个供销社收购羊毛时,并排摆着四个大台秤。每过一份,阎起都要社员自己复称一次,看是不是过准了。这四台亮晶晶的秤,象是供销人员一颗颗公正无私的心,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信任。
这四台秤的来历,还得从去年收毛时说起。当时有些外社外县的社员来这里卖羊毛,老阎问他们:“你为啥不到本公社去卖呢?”社员回答说,他们那里的供销社秤不准。差一斤,就是两块多钱。这件事对阎起触动很大。全县共有50多个供销社,120多个收购点,都在同一个季节收购羊毛,如果一旦错了斤秤,传扬出去,不但商店的信誉扫地,收购任务也很难完成。因此,收毛之前,他就早早检修好四个大台秤,以取信于民。今年这个供销社共收购羊毛6万多斤,超额完成了任务。
资金一年周转八次
广发永供销社去年资金周转了8.3次,平均每43天就周转一回,这在同行业中是不多见的。问他们有何诀窍,阎起回答说:“有啥窍门呀,无非是在购、销、存、转等几大环节上下功夫。”接着,他就象谈家常那样,说起他的“生意经”:
“我们从不盲目进货,坚持少进、勤进,快卖、多销。”
“商品不入库,直接上货架,当天就能与群众见面,减少环节。售货员兼保管,卖啥就保管啥,日销日清,心中有数。”
“多卖钱,货要全”,“锯响就有末”,“小买卖,勤鼓捣”,“不怕挣钱少,就怕不多搞”。这些都是阎起常念的“经”。
阎起说,现在的商业工作与过去不同了。从前是独家经营,现在光是我们一个小公社,就有20多个摊点。在对手如林的环境中,他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改变官商作风,早开门,晚关门,中午吃饭不上门。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