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本报记者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21
第3版()
专栏:

本报记者调查
记者经过半个多月的调查,证明罗景富、王海安二同志反映的情况属实,华北水电学院研究生部段昌国副教授所受压制、打击是很严重的。
段昌国的多项科研成果说明,他是一个在水电站水轮机过渡过程的研究方面有较突出成就的科研人员,对我国水力学水力机械学的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段昌国经过十年的刻苦钻研,于1974年4月首次提出了水轮机过渡过程转轮区水体贯性的计算式,比外国科学家早8个月。这是段昌国对我国水电站水轮机过渡过程研究方面的第一个贡献。1980年3月,他对水轮机引水管承受水击(因阀门突然关闭引起水管内压力的急剧变化)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解析,从而对建设水电站时确定各种合适的引水管的设计要求,提供了较为确切的科学依据。以上这两项科研成果,对水电站的设计和水轮机的设计提供了比较正确的理论基础,使二者的设计更切近实际工程的要求,减少了浪费,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工程设计的安全性。
段昌国所著的《水轮机沙粒磨损》一书,是他在水力机械沙粒磨损研究领域中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水力机械在含沙水流中工作,由于沙粒磨损,工作寿命大大缩短。我国多泥沙的河流较多,要开发这些河流的水力资源,这个问题更为突出,所以这项研究一直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段昌国对这个课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水轮机沙粒磨损的学科系统,对开展我国关于水力机械学沙粒磨损的研究将起推动作用。我国一些著名水电专家对这部专著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本书的出版过程,符合审批手续。段昌国是在超额完成规定课时的情况下写成此书的,按规定稿费归己是理所应当的。寿梅华提出的所谓“经济犯罪”问题,是站不住脚的。
从1980年以来,由寿梅华出面,“揭发”、“控告”段昌国已有6次之多,但没有一件是站得住脚的。1980年7月至9月,寿梅华指控段昌国抄袭水科院常兆堂的成果,常兆堂为此两次致函水电学院党委予以否认,申明“绝无此事”,并规劝华北水电学院“对有贡献的人才应多加支持爱护”。
再如1982年10月,寿梅华指控某研究生的硕士论文是由其导师段昌国帮助作伪写成的。研究生部为此邀请了多位著名水电方面专家进行复核调查。结果证明,研究生的论文没有作伪问题,寿梅华的指控是错误的。
耐人寻味的是,寿梅华对段昌国无休止的“控告”,尽管都站不住脚,而且有些纯系诬告,但他不但从来不受批评,反而大受华北水电学院某些领导的赏识,岂非咄咄怪事!
谈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