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话说长江》编制随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21
第8版()
专栏:电视之窗

《话说长江》编制随想
陈汉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说的大江就是世界巨川长江。古往今来,多少人为这条一泻数千里的大江,写下了激发人民爱国之情的光辉篇章。
爱国之情在更为广泛而永久的意义上说,应表现为对祖国的山河、历史、文化、人民的敬仰和热爱,以具体的实际行动为祖国和人民效劳。
长江之所以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不只是因为它长而大,拥有壮丽的景色,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江两岸留下了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留下了至今还为我们服务的发明和创造。我们又应该为中华大地留下什么,增添什么呢?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我们中央电视台才摄制并播出了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
《话说长江》共分25回,累计时间整整500分钟。其中,长江上游的画面是中央电视台记者从前拍摄的资料,长江中游和下游的画面则是中央电视台和日本佐田企画在1981年联合拍摄的。在这套节目里,既介绍长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的前景,又介绍长江的万千气象以及两岸的物产宝藏、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它虽然没有曲折的故事,也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但是它循着“大江东去”的主线,体现了爱国主义的主题思想。
《话说长江》不是电视纪录片,然而也应该高度注意以画面为主的原则。要让那些足以反映长江外部形象和性格特征的画面本身去“话说”长江,“百闻不如一见”嘛!编者要精选画面,并使画面编排入情入理,富有变化。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高一浪的奔腾节奏,象征着我中华民族奋进的步伐。这套节目的音乐也应该配合画面,充分体现这样的节奏和步伐,以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催人奋发向上。
《话说长江》是一套声画并茂的有关长江地理、历史的普及版“教科书”。它的解说词,其基本任务是向观众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这样的解说词应当注意雅俗共赏,亦庄亦谐;重叙述,少议论,坚持“引而不发”,让观众自己去思索,自己去品尝。
既然是“话说长江”,那么就少不了要有节目主持人出场。他们不是在播讲什么,而是与观众在促膝交谈。既要叙事,又要抒情,要生动活泼,要亲切自然。
从已经播出的效果来看,不少观众给了基本肯定。同时,正如有的部门和观众所指出的那样,头几回解说中的某些议论有失偏颇;另外,也还有别的差错。编导者将听取广大观众和专家们的意见,努力把后面各回编得更精确些。并且在日后制作新版时,一定把前面的差错改过来。(附图片)
题图:秀丽的巫峡
冯骏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