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种草起步 以草养畜 促农促林 申家山发展农业走出新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22
第1版()
专栏:

种草起步 以草养畜 促农促林
申家山发展农业走出新路
本报讯 大西北地区的一个穷山村——甘肃通渭县陇阳公社申家山生产队,从种草起步,以草养畜,促农促林,走出了一条干旱山区实现生产良性循环的路子。山村初步摆脱贫穷,农林牧各业全面发展,生产欣欣向荣,群众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
申家山是个低产、贫穷的干旱山区。全队28户,154口人。过去多年单一种粮,水土流失严重,地越种越薄,燃料、饲料和肥料缺乏,加上自然灾害频繁,七十年代的粮食平均亩产只有80斤上下,年年吃国家返销粮,集体没有现金分配,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1979年,甘肃省草原工作队女畜牧师王素香等四个同志到申家山办点,他们经过调查研究,和群众讨论,决定从种草起步,逐步恢复农、林、牧之间的良性循环。还帮助群众引进产量高、见效快、收益大的红豆草种,利用弃耕地、荒地、荒沟大量种植。
从1979年到1981年,种草三年,申家山的农业就开始搞活了,生产迅速发展,社员收入逐步增加。1980年和1981年,通渭县遭受持续严重旱灾,申家山却牧草丰收,1981年仅草籽一项,每户就收入163元。有了草,发展畜牧业有了条件,现在,全队的大牲畜已由29头发展到52头,羊从77只发展到180只。
实行“种草起步,以草养畜,促农促林”四年来,申家山发生了深刻变化。农牧业经济结构开始合理了,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40%,种草养畜已占60%;改良了土壤结构,地力提高,农家肥增加了一倍;长期使农民苦恼的燃料问题基本解决,90%的人家再不挖草根、铲草皮了;实行了荒山种草,生物治沟,水土流失也初步得到了控制,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
草多,畜多,肥料多,加上精耕细作和选调良种等科学技术措施,现在申家山粮食单产和自产口粮标准,都比周围队多。1982年人均口粮比全社水平高38斤。人均收入达86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