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勿“以偏概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23
第8版()
专栏:

勿“以偏概全”
董大中
看人看事,应当尽可能全面、辩证,不可以偏概全,更不可以自己的偏见,给一个人物作结论。毛泽东同志指出,不能只看一时一事,鲁迅指出要看“全人”,都是这个意思。
我以为,舒展同志《为骄傲正名》一文对高长虹的论断,便有些以偏概全,使人很难同意。
舒展此文是主张对“骄傲”要具体分析,不可一概否定的。有些看似骄傲的人,往往“有能力、有创见、有干劲,能打开或已打开沉闷落后的局面”。对此,我没有意见,我倒觉得,舒展同志提出的问题很重要。舒文在谈到“骄必败”时,说到了高长虹,原文是:“狂飙文人高长虹不可一世,一切打倒,鲁迅也不在话下。以后出走日本,流落欧洲,辗转回国到解放区,狂妄了一辈子,果实呢?恕我孤陋寡闻,除了一篇‘气吞山河’吓死人的《狂飙宣言》之外,恐怕是瘪籽甚多吧。最后得了精神病,死在抚顺医院。”
高长虹的骄傲、狂妄,确实应该受到人们的批评,甚至谴责。但在现代文学史上,高长虹也好,“狂飙社”也好,还是起过一定积极作用的。鲁迅就说,高长虹是办《莽原》“奔走最力”的一个。又说,“狂飙社”某些作家的小说,对旧社会,是“意在讥刺,而且暴露,搏击的”。这也是高长虹的政治态度。高长虹起草的“狂飙”《宣言》,鲁迅作了大段引用,说它“尚未以‘超人’自命,还带着并不自满的声音”。舒文对《宣言》的评价,违背了鲁迅的意思。高长虹“要作强者,打倒障碍”,有“打倒一切”之嫌,但,正是这个高长虹,却并不反对革命。不仅如此,到抗日战争时他就投奔到解放区,先在延安,后到晋绥,又到了东北。当然,高长虹不是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他也不是有意识地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战斗。但他和那些反动文人、汉奸文人、“第三种人”、“民族主义文学家”不同。骄傲、“狂妄”,大不了是个品质问题,从政治上说,他还是要求进步的。怎么能把他一笔抹煞呢?
对高长虹如何评价,是现代文学研究家的事,不是一篇杂文所能承担的。我只是想说,在论到一个人的时候,最好“顾及全人”,即使无暇说他的长处,在说到短处时,也应该掌握好分寸,留有余地。象舒展文章这段话,不仅高长虹一无成就,一无是处,而且他“最后得了精神病,死在抚顺医院”,似乎也是由“狂妄”所致了。这样评论一个人,不能认为是公正的。
附带说一笔:高长虹的儿子高曙早在抗战初期就参加了革命,但在1957年被打成了右派,其主要原因,就是老子骂过鲁迅。老子的“狂妄”,竟牵连到儿子,使一个“三八式干部”多年受压,这还不使人痛心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