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新华社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 中国内地大力支援是香港繁荣的重要因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25
第4版()
专栏:

新华社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
中国内地大力支援是香港繁荣的重要因素
本报讯 新华社9月23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中国内地大力支援是香港繁荣的重要因素。
文章说:最近一个时期,英国官方和报纸大造舆论,集中宣传这样一种论调:要维持香港繁荣,离不开英国的管治。9月14日,英国保守党外交委员会秘书莫伊尼汉对香港《虎报》记者发表谈话宣称:“英国在香港所起的作用是(这里)经济稳定的关键”,为了“保持香港的经济稳定”,英国“不能放弃对香港的管理权”。英国《金融时报》8月16日的文章说:“确保香港继续繁荣和稳定的最好办法,是继续实行有英国参加的管理体制。”港英律政司祁理士不久前发表文章,鼓吹英国在香港的政制是“维系信心的基石”,“促进繁荣的先决条件”。这种所谓维持香港繁荣非英莫属的论调,是英国目前反对中国收回香港主权、企图继续维持其对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一个主要借口。
然而,这种借口缺少事实根据,是难以成立的。近三十多年来香港的繁荣,主要是香港500多万居民(98%以上是中国同胞)的勤劳智慧和努力经营的结果,中国内地长期以来对香港各方面的大力支援,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文章指出:中国政府一直很重视维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例如,1973年,全世界发生能源危机,香港的传统石油供应量减少了10%,当时香港人心惶惶,港英当局派人“十万火急”地向中国内地要求供应燃油。内地在当年11月20日就派专船送去了5,000吨轻柴油,12月底又送去同样数量的轻柴油。1974年,内地供应香港各类石油达30万吨。当时的香港副布政司祁廉桐说:“鉴于中东方面所供应的石油预期将会减少10%,故而中国石油输港,无疑将极受欢迎。”
应当指出的是,当时中国内地自己也很需要石油,石油在国际市场上是炙手可热的商品,但是中国并没有拿石油到国际市场上去图取暴利,却从自己油库中节约下珍贵的石油来供应香港。
又如,香港的淡水供应一直很困难,1961年正是中国内地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时,深圳为香港动工兴建第一期供水工程;1968年正是“四人帮”横行、经济困难时,又为香港供水兴建第二期工程。现在正在兴建第三期工程,使香港每日3.5亿英加仑的需水量,每年能保持供应10个月,香港的淡水再也不紧张了。
目前,中国货是香港主要民生用品与食品的最大供应来源。1982年,中国内地向香港实销活猪247万头,为香港市场的97.24%;活鱼3万多吨,为香港市场的85.1%;鲜蛋占82%;大米占56%;连人人都需要用的卫生纸,也为香港市场的92%。如果不是中国内地长期以稳定的价格,源源不绝地供应香港民生用品,香港的通货膨胀率将会大大加剧,所谓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就会缺乏存在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中国内地又是香港的大买家之一。去年,香港的出口贸易增长率从18%下降至3%。正是去年出口低潮中,港货输往中国内地的生意却十分兴隆,出口额从29.24亿港元增加到38.06亿港元,增加了30%,中国内地也由此跃居为香港的第四位大买家。反观英国,去年购买的港货却减少了5.23亿港元。与此同时,国货经香港转口货值也由128.34亿港元增加到146.93亿港元,增加了14.5%。
文章最后说,当然,英国的某些政策措施和某些行政管理办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不是主要和关键的,更不是唯一的。把香港的繁荣完全归功于英国的管治,并以此作为反对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借口,是违背历史和现实的事实的,因而是站不住脚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