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艺术道路上的探索者——记手工艺品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获得者李梓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25
第5版()
专栏:

艺术道路上的探索者
——记手工艺品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获得者李梓源
本报记者 李和信
去年春天,在慕尼黑第34届手工艺品国际博览会上,中国的一套“鲁青瓷五头文具”获得了金质奖章。这套五头文具线条流畅,色彩清雅,每件器皿上部用西周时代的籀书形式,双勾“束云作笔海为砚”的诗句,字体苍劲古拙;几十个小行书用镌刻的手法刻于后部,轻重错落,秀丽洒脱。再加上一枚朱红色印章画龙点睛,显得格外简洁、典雅、庄重,具有浓厚的金石趣味,令人爱不释手。这件作品的作者是山东淄博瓷厂年轻的工艺美术师李梓源。
李梓源在刻瓷艺术上取得如此成就,是他对刻瓷艺术奋力探索的结果。李梓源今年39岁,从小喜爱美术,曾就读于淄博陶瓷工业学校,1962年被分配到淄博瓷厂做彩绘工作。在著名艺人李左泉的指导下,李梓源每天除去睡觉外,大部时间都在工作室学习和实践。领导上的培养,同行长辈们的指教,加上个人的勤奋好学,李梓源在艺术上进步很快。正当他崭露头角的时候,赶上了十年动乱,因家庭和老师的株连,调离了彩绘岗位,到车间拉车。政治风波的冲击使李梓源的思想一度极其苦闷……。但是,这个从小得到党的阳光雨露哺育的青年人,在人生道路上长期形成的信念和理想,使他从不停地思索中迅速清醒并振奋起来。他悟出了一个道理:艺术是祖国文化桂冠上的明珠,永远是属于人民的。小李决心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的文化艺术增添光彩。
在动乱的日子里,小李白天搞运输,晚上抄写或临摹借来的绘画资料和书籍,一干就是半夜甚至通宵。几年间,小李用毛笔手抄了潘天寿的绘画理论专著,临摹了汉碑帖、画册、名画几百幅。他还多次利用倒班休息的时间自费去济南、青岛、泰山、曲阜等地拜师学画,实地写生。
1978年,李梓源重新回到了离别十四年之久的彩绘岗位,并开始接触刻瓷艺术。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学习、工作更加勤奋刻苦。为了使刻瓷能够较好地表现国画在纸上呈现的水墨韵味,他从1978年开始,苦苦揣摩了一年时间,终于摸索出一种比较理想的表现手法。他和本厂工艺师张明文在总结前人和当代刻瓷艺术家的风格和特点的基础上,整理出捻、转、跳、点、擦等技法;研究出敷彩新方法,提高并发展了刻瓷艺术。经过苦练,他的刻瓷艺术日臻成熟,要刻什么,面对眼前的瓷器,握刀举锤,一气呵成。在国际交往中,他的作品曾被选为国家礼品,并多次在瑞士、墨西哥、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展出,深受国外人士的好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