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莫把国宝当外珍——科学技术“进口国货”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26
第3版()
专栏:随笔

莫把国宝当外珍
——科学技术“进口国货”有感
魏亚南
不久前,被某些报刊介绍到国内来的“养生十六宜”,在一些地方颇为风行,而中医学者们却证实这一健身法并非舶来之道。
原来,早在1865年出版的清代名医吴尚先所著《理瀹骈文》一书,就已载有这样的“摄生要言”:“发宜多梳,面宜多擦,目宜常运,耳宜常弹,舌宜抵腭,齿宜数叩,津宜数咽,浊宜常呵,背宜常暖,胸宜常护,腹宜常摩,谷道宜常摄,足心宜常擦,皮肤宜常干沐浴,大小便宜闭口勿言……”(见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第41页)。介绍的“养生十六宜”只是把“皮肤宜常干沐浴”改成“皮肤宜常干”,另外加了“肢节宜常摇”。分明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怎么成了日本扎幌市一位百岁妇女“最近公布的长寿秘诀”!
联系一些事情,令人深思:林孔湘教授发明的柑桔黄龙病植保成果,多年无人注意,去年在美国得到了赏识和采用,并用法律方式保证推广,国内一些人这才意识到它的价值;夏威夷果在广东已种植多年,有人却仍要以每株10.5美元的价格引进1万株,还要耗费巨资请外国人来作技术指导……。四化建设急需科学技术,而科研人员辛苦所得的成果或已有的传统技术,多数适合我国国情,有的具有国际水平。国内有人却有意无意地秉承“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的信条,“言必称希腊”,片面强调引进技术,对于自己的成果则看不起、不重视、弃置不用,以至流传国外,又作为外珍加以引进,闹出科学技术“进口国货”的笑话来,岂不怪哉。
已经出口的商品,再从国外买进来,无疑是一种蚀本生意。科学上的“进口国货”,形式上象是“拿来”,实则却是“失去”。失去的是属于自己的科研成果,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以中医为例,我国有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有条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医现代化,为人类作出特殊的贡献。然而,在一些人眼里,“中医药学不科学”。他们对中医采取的是鄙视,不屑一顾的态度。与此相反,中医在日本等国却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国外有些中医研究者甚至扬言,若干年后,中国人需得向他们请教中医。果真如此,祖先世世代代与疾病做斗争遗留给我们的中医国宝,只好成为外国的研究资料!照此办理,一切仰仗国外,哪里还有什么继承和发扬可言,中华民族的传统科学与文化也都将化为子虚乌有!
造成这种科学“进口国货”的原因可能很多,但与一些同志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及崇洋迷外、妄自菲薄思想不无关系,同时,也是对长期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一种报复。科学本来是没有国界的,我们并不排斥,而且要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问题是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注意充分挖掘本国的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才是真正的为我所用,才能对四化建设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避免科学技术的舍近求远、舍本逐末、得不偿失,及“出口转内销”之类事情的发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