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坚持面向农村搞科研——记土肥专家刘更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26
第3版()
专栏:科技人物

坚持面向农村搞科研
——记土肥专家刘更另
张马祥
前不久,中央有关部门表彰了十一位深入农村搞科研的农业专家。其中有一位中年土壤肥料专家,名叫刘更另,是中国农科院土肥所所长、副研究员。
二十多年来,刘更另坚持在农村蹲点搞科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农业生产服务,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受到了农民群众的信任与欢迎。他对南方土壤性状、肥料施用、水稻生产、耕作栽培也积累了许多规律性的认识,为生产出谋划策,被当地领导称为好顾问、好参谋。
1952年刘更另毕业于武汉大学农学院,1955年留学苏联,获农业科学副博士学位。1959年回国后,他在总结我国第一次土壤普查成果的基础上,发表了《目前我国土壤学中的几个问题》的论文,提出了农业土壤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受到土壤学界的重视。1961—1963年,他研究有机肥料,揭示了猪粪在腐烂分解过程中养分和微生物的变化规律,为我国农家肥料的积、造、保、施提出了科学依据。
从1963年起,刘更另在湘南农村蹲点,研究鸭屎泥土壤磷素运动变化的某些规律,提出了防治水稻“坐秋”、施用磷肥、种植绿肥、单季(稻)改双季(稻)等一系列改良低产鸭屎泥田的措施,使当地粮食亩产由300多斤提高到700多斤。
“文化大革命”中,刘更另被下放陕北,在病中他翻译了李比希名著《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约40万字。1973年他再次到祁阳农村研究红壤稻田高产稳产的技术和理论,着重从气候、土壤、品种等各个方面,研究了湘南双季稻绿肥制度下肥分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使用钾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获得成功。衡阳地区推广了这些措施,双季稻单产大大提高。
七十年代末期,刘更另在湖南桃源定点研究在不同地形、土壤、气候条件下,水稻的生育特征,为当地因地制宜规划和发展水稻生产,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近几年来,刘更另又在祁阳主持开拓了植物缺素、砷矿毒田改造、有机质再循环、规划产量和红壤母质第一生产力等研究领域,为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的农业发展战略探索新途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