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老大难难在“老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9-29
第2版()
专栏:评论

老大难难在“老大”
吴昊
浙江省乐清县的领导在总结清理毁田建房的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十分精辟的话:“老大难,难在领导干部这些‘老大’身上,‘老大’行得正,老大难也就不难。”今天刊登的四川省南充市一些人向国家基建单位敲竹杠,也是这个道理。有副市长冯海清这个“老大”在那里漫天要价,一些人才竞相效尤,歪风刮个不止。
老大难往往难在“老大”。这个说法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但不少老大难确实如此。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问题为什么长期解决不了?一些工厂、商店为什么长年亏损?一些机关、团体为什么长期萎靡不振、怪事百出?查查看,多半是那里的“老大”思想不正,办事不公,措施不力,或软弱涣散造成的。一旦把这些老大难中的“老大”解决了,问题也就好解决了。在机构改革中,在企业整顿中,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南充的事实还说明,因为两个单位扯皮造成老大难,除了本单位的“老大”有责任外,对方的“老大”也有责任。以基本建设来说,敲竹杠的是一方,被敲的是一方,一个要敲,一个让敲,国家又没有那么多钱可敲,因而工程进行不下去,一拖几月几年,成了老大难。这样的老大难,难在敲的“老大”,也难在被敲的“老大”。如果被敲的“老大”坚持原则,寸步不让,事情很可能要进行得快一些!
当然,也有些老大难,是上级的“老大”造成的。有些并不太难的事情,报告写了,计划作了,上面硬是拖着不办。虽然,他们也常常抱怨老大难,其实“老大”就是他们自己。另外,有些下面出了乱子,上面的“老大”护短,报纸批评,电台广播,他就是不解决,才使有些歪风邪气成了某些行业的老大难。一般地说,解决后一种老大难,是先要上面的“老大”下决心才行。
老大难往往难在“老大”。希望凡是有老大难问题的单位和部门都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