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苏联体育——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12-25
第3版()
专栏:

苏联体育——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
在将来,一定年龄以上的儿童,皆可享受把智育、体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仅是增加社会生产的方法,而且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的方法。(注一) ——马克思
在人民中广泛发展体育和运动是特别有益的,因为这可以使人们纪律化,增强人们的体质,可以激发自动精神和主动性,教会人们去协同动作。一言以蔽之,若要培养出健康、强壮、灵敏、机智、勇敢,既善于克服困难,又卓有信心正视前面的人,则体育和运动乃是很重要的因素。(注二)
——加里宁
(一)
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体育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已经成为广大群众性的社会运动。全苏联千百万工人、农民、职员和学生,都热烈爱好并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一九四九年初在苏联有一千一百万人经常正规地参加体育活动,约有三百多万人作田径运动,一百多万人作足球运动,一百多万人作排球运动,五十万人作篮球运动。到一九五○年末,苏联运动家的总数已经达到一千四百万人。
苏联体育运动的成绩,已经超过资本主义世界最高的水平。在一九四九年内,苏联运动家有四二一项创造了全国新纪录,有三十三项打破了世界纪录。在一九五○年头四个月中,又有七十五项打破了国内纪录。在一九五○年初体育国际组织所登记的田径、游泳、举重、射击、溜冰、自行车、摩托车等比赛的二百九十五项世界纪录中,苏联即占六十六项,成为保持世界纪录最多的国家。在历次各种国际球类比赛中,苏联也都获得胜利并取得各项冠军,成为世界和欧洲的优胜者。
苏联的各企业、集体农场、机关和学校中都普遍设有着体育运动的团体,这些基层组织,按照生产和行政的系统组成各个全国性的体育协会,这种体育协会现在已有四十多个,人数最多和最有名的体育协会有“迪那摩”、“斯巴达克”、“洛克莫基夫”、“托尔别多”、“冶金者”、“劳动后备队”、“集体农场”、“科学”等。如合作社系统的“斯巴达克”体育协会在全苏有基层组织八千个,会员二十八万人,占全体合作社工作人员的百分之十六。经常举办田径、球类、游泳、赛马……等三十六种运动的训练和竞赛。它在全苏各地设有大运动场五十处、体育馆九十处、上千个篮球场,另外还有自行车比赛场及骑术场等。
在苏联,成绩优秀的运动员有特殊功绩的体育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是“功勋体育家”和“功勋运动员”。他们同斯达哈诺夫式工作者、社会主义农业的先进者、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等同样享有苏联人民的尊重与敬爱。
(二)
苏联体育事业之所以获得了这样巨大的规模和高度的成就,是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无比优越性,是和布尔什维克党、列宁、斯大林同志的伟大关怀和英明领导分不开的。
十月革命后,在外国军事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在列宁同志领导下,一九一八年苏维埃政府成立了军事训练管理局,将体育和军事并重。列宁同志并指出:“体育在军事训练中是有重大意义的。”并且尽管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于一九一九年创设了体育训练班。其后,在斯大林同志的领导下,联共中央于一九二五年做出决议,指出体育是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重要手段之一,决定组织各种体育团体以团结工农群众,建立政府的中央体育机关以领导体育团体,并规定了职工会和共青团关于体育工作的任务。一九二九年,联共中央在另一次决议中总结了苏联体育运动中的各种成就,并批评了它的缺点,如体育运动的群众性还不够,体育领导机构权限太小及领导不够集中等,从而提出健全全苏体育领导机构的决定。
斯大林同志在战后给“迪那摩”运动场所写的标语:“青年男女健儿们,希望你们努力锻炼,把五年计划,四年完成!希望你们努力提高技术,打破一切运动纪录,争取苏联的体育光荣!”莫洛托夫同志于一九四七年在克里姆林宫招待体育家的大会上说:“我们希望苏联的运动家再增多一些,大量培养普通运动家,因为最后的结果仍是以普通运动家及运动的群众化解决一切。”
根据联共中央决议,苏联政府于一九三六年在全苏部长会议下面设立了全苏体育运动事务委员会,并在各共和国部长会议、及各地区、州、省、城市、区的各级苏维埃设立各给体育运动事务委员会,统一领导体育工作。苏联政府为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体育活动创设了许多完善的设备和物质条件。到一九四九年在苏联已经建立了六百所以上的体育场,一万八千处以上的运动场,六万处排球场和篮球场,九千处滑雪站,五百五十处水上体育场等。而这些场所都是规模巨大和设备完善的。为了培养体育干部,现在苏联已有体育研究院三所,体育研究所五处,体育大学十三所,师范大学体育系三十二处,中等体育学校四十处以及函授系、函授科、体育领导工作者讲习班、教员进修班、指导员专科等机构。政府为体育运动的经费拨付了巨额的款项,一九五○年苏联国家预算内有二十二亿卢布(占总支出百分之五强)作为保健体育的用途。苏联各共和国及各工会也增拨了大量资金作为体育的支出。
(三)
和资本主义国家把体育运动作为专供少数统治者和有钱人消遣的娱乐品不同,苏联是把体育当作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它和智力教育、美学教育、技术教育及道德教育并列为共产主义教育的五个组成部分之一。苏联体育运动是为了加强劳动人民的健康及社会主义国家的防御力量,是劳动人民走向高度生产劳动的准备,是协助以共产主义教育苏维埃的人们,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建设共产主义,努力完成列宁——斯大林不朽事业的重要方法之一。
苏联体育在人民群众中培养健康的、精敏强干和刻苦耐劳的苏维埃人的优良品质,从而为生产劳动和国防建设服务。事实证明,苏联体育在生产战线和国防战线上起了极大的作用。
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工厂和农村的生产量增加了几十倍,而体育即是促进生产上升的许多因素之一。苏联学者列斯格夫说:“体育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杰出的游泳家、焊工亚力山大曾超过生产计划百分之一七○到百分之二○○。莫斯科镰刀锤工厂的一个工人,是优秀的滑雪家同时是斯达哈诺夫运动的英雄。为数众多的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们,在工厂和集体农场里,都早就提前完成了一九五○年的生产计划,而已在为一九五一年乃至更以后时期的计划而工作了。
伟大卫国战争是苏联全体人民和几百万体育家的严重考验。战争开始时,数十万体育家参加了战斗,他们在战斗中表现了忍耐、坚强、机敏、刚毅和有充分胜利信心的优良品质。诺斯考夫(游泳家)、施哥巴客夫(拳击家)、贝诺夫(角力家)、沙多夫(负重家)、克拉克娃(女滑雪家)及成千成万的运动员,都得到英雄的称号和奖章。由“列宁和列斯查夫特”体育学院学生所组成的滑雪部队,在北战线和西战线都神出鬼没地给德寇以严重的打击,一九四二——四三年在北高加索的战斗中以及后来反攻时期中,卡尔巴特山区由体育家——登山家所组成的师团也是曾立下显著战功的部队。
(四)
正因为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人民优良品质,使他们的身体和精神获得全面发展,在促进生产劳动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大的作用,苏联部长会议于一九三九年批准了“劳动卫国”制(“гто”)的项目、标准及实施办法,在全苏进行。现在的“劳动卫国”制分为三种:“准备劳动卫国”,十四岁至十五岁的少年参加此级测验;“劳动卫国”第一级,十六岁以上的国民参加;“劳动卫国”第二级,十七岁以上国民参加。各级的项目,包括不同的体育活动内容,分必修的和选修的两种。必修的项目包含各种运动的基本部分,选修的项目则是能够发挥速度性、灵活性和耐久性的一些其他运动,并可以在这个原则下依据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情况而选用另外的项目。各级的必修基本项目包括体操、赛跑、障碍、游泳和滑雪,而选修项目中则有长跑、跳跃、滑冰、球类、投掷以至跳水、自行车、骑术、登山、赛船、举重、拳斗和角力等。项目的成绩标准则依级别及参加者的性别和年龄而有不同的规定。经过测验合于标准的人就可以得到“劳动卫国”各级的徽章。“劳动卫国”的标准,每隔三年提高一次。这个在人民自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育制度,已经成为苏联人民要把自己锻炼成适合国家需要的一种群众运动。
现在苏联中小学体育正课的教材就是按照“劳动卫国”制必修项目的标准编制的,其选修项目则作为学校课外运动的根据。这就是说学校体育,是以“劳动卫国”制的项目做为基本教材。各工厂、农庄、部队、机关及学校的体育基层组织都要进行“劳动卫国”制的训练和测验。到一九四九年,苏联人民达到“劳动卫国”第一级的已有三百多万人,达到第二级的已有三十多万人。
在苏联体育中,与“劳动卫国”制有着同样重要意义的是运动员等级制度。一九三四年苏联政府为奖励有特殊功绩的体育工作者而授给功勋体育家称号,一九三五年又决定对创造世界纪录和全苏纪录的运动选手也授予功勋运动家称号,由此进而发展成为运动员等级划分的国家奖励制度。在四十三种运动中依照所达到的成绩分为六级:(1)功勋运动家,(2)运动健将,(3)一级运动员,(4)二级运动员,(5)三级运动员,(6)四级运动员。其中第四级是青年级,十七岁以下的男女青年运动成绩优良的可以获得这种称号,其标准低于第三级,标准依级提高,第一级以上即为“运动健将”和“功勋运动员”。“运动健将”的称号则已很难得到,因其水平已接近全苏纪录,而功勋运动员则必须是创造世界纪录和全苏纪录的人。
可以这样说,“劳动卫国”制是苏联体育运动的普及手段,而运动员等级奖励制则是苏联体育运动提高的方法。这两个制度在推动苏联体育达到今天的高度成就,曾起了极大的作用。这两种制度有着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只有在普及的基础上才能提高。所以,在苏联是首先推行“劳动卫国”制有了一段时期和成效以后才实行运动员等级制,而个人要获得运动员等级称号也必须先通过“劳动卫国”制的测验,例如运动健将就必须先获得“劳动卫国”第二级的资格。这是因为每个人必须先具备身体全面发展的条件,然后才可专门一项运动,和获得较好的成绩。
(注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引马克思的话,批评杜林对体育的无视和无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十三章中讲到这问题。
(注二)加里宁:《共产青年团的光荣道路》,见莫斯科版《论共产主义教育》第三十四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