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大种柠条 改变陕北面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06
第5版()
专栏:农村调查

大种柠条 改变陕北面貌
王伯惠 李焕政
为什么柠条这个土生土长的小灌木,能够改变陕北的面貌?这是由柠条的许多优良特性所决定的。
柠条不怕干旱,不怕风沙,不怕严寒。它没有任何一点娇气,一种就活,一年四季都能生存。而且一长就是四五十年,最适应陕北这个海拔1,000到1,500米、年降雨量400毫米的干旱半干旱草原性气候的条件。柠条还能适应陕北各种各样的土地条件,无论在黄土丘陵地、盖沙黄土地、石灰岩山地、河谷阶地、固定半固定沙地,也无论在任何坡度大的陡崖上,它都能正常生长。柠条的种子直接播在地上就能成活,在那些人不能上去的陡崖上,只要把柠条种子包在一团稀泥里面用力摔在上面,就能生长起来。
据资料记载,生长八年高1.5到2米的柠条,能覆盖地面4平方米,减少地表径流73%,减少表土冲刷66%,拦截流沙0.15立方米。它群体生长,一长就是密密麻麻一大片,能给裸露的大地迅速穿上绿色的防护衣。这种保持水土的能力,是乔木比不上的。榆林地区每年大约有5亿多吨泥沙倾泻到黄河里面,是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的一个重点区域。有的学者曾经尖锐地指出: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而柠条就是制止陕北水土流失的一种最好的“止血剂”。它能迅速地有效地绿化陕北大地,改造陕北的生态环境。子洲县的后米脂沟,在1970年至1975年期间,由于无林少草,土地被雨水冲刷,五年之中,沟头延伸了13米。大种柠条以后,从1976年到1981年六年期间,尽管降雨量大于过去几年,但沟头只延伸了6.5米;1980年和1981年出现几次较大暴雨,均未成灾。
柠条是“铁杆牧草”,是陕北建立放牧地的优良植物。它一种下去,二年到三年就可放牧;它的生命力很强,不怕牲畜的践踏和啃食,嫩梢被牲口啃食后,可迅速长出新梢。它的枝、叶、花、荚富含营养,牲畜四季可吃,特别是在冬春缺草时,是牲畜的“救命草”。
群众说:一寸柠条节节等于一颗黑豆,三亩柠条可养一只羊。吴堡县寇家原公社车家原大队,是一个土地较少的地方,牧草地更少,过去每年养羊100只左右。由于缺少饲草,多是“夏买秋卖”。近几年,他们种植柠条400亩,养羊发展到400余只,户均达到5只。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榆林这样的地区,用种植草本植物的办法建立放牧地,是不易见效的。从1958年以来,虽然从外地引进过120多个优良牧草品种,驯化后在各地推广,宜于放牧的却没有一个。只有培植以柠条为主的灌丛草原,才适合这里的情况。
柠条不仅能养畜肥田,而且本身就是优质高效绿肥。它的枝叶内富含氮、磷、钾。据测定,每1,000斤干枝叶,顶得上4,000斤圈粪的肥力。凡是柠条多植地方,也是粮食大增产的地方。地少人多的佳县毛国川流域,按照以山养川的方法发展生产,在川道修水地13,000多亩,在山上种柠条115,000多亩,做到每亩水地平均有9亩柠条作绿肥基地,每年对柠条合理平茬,可割取绿肥2,000万斤,促进粮食平均亩产上了千斤,成为榆林地区水地大面积稳产高产的地方。
柠条又是群众喜爱的薪材。它的外皮有蜡质,干湿都能燃烧,火力旺,是很好的能源植物。靖边县王渠则公社代黄口则大队,有柠条15,000亩,不仅畜多肥多,使粮食产量由33万斤,稳定上升到70万斤左右,同时还解决了群众“锅下愁”的问题。过去这里煮饭取暖是烧牲畜粪加上刮草皮,破坏了肥料和植被,每年还要耗费7,200个劳动日。现在,每人每年可分得柠条枝梢1,000多斤,解决了烧柴问题。
总之,大种柠条,能够把取得生态平衡的效益和增加经济收入的效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迅速地有效地大规模地统一起来。榆林地区植树造林的方针是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结合。大种柠条,就是贯彻执行以灌木为主的植树造林方针的战略措施。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抓不住重点,就不可能打开新的局面。现在,才刚刚从狠抓柠条这个重点上面起步,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继续狠抓下去。有的同志说得好,柠条能够“一子顶三门”,即林业部门的造林,畜牧部门的种草,水利水保部门的植物措施,都要依靠大种柠条。所以,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共同投资,扶植柠条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