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自从“讨”来一颗紫花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06
第5版()
专栏:

自从“讨”来一颗紫花白
陈国荣 穆树军
事情还得从1979年的初春说起,山西省有关部门在雁北地区召开了一个马铃薯研究会。中阳县后师峪大队科研组长薛兆和,从别人交谈中获悉,内蒙古乌盟农科所新培育的脱毒品种——紫花白山药最适宜高寒山区种植,高兴得彻夜未合眼。散了会,他同伙伴背道而驰。没有料到,他千里迢迢赶赴内蒙古,得到的回答却是:
“该品种刚刚进入区域性试验阶段,未经正式鉴定,现在不能推广。”
“我已经来了,就卖给我100斤吧!”
“跟人家签订了的合同也怕兑不了现。谁敢给你那么多?”
“只分十斤搞个试验?”“不行!”……
在他的再三恳求下,农科所的一位副所长被感动了,破例给他白送了一颗。老薛如获至宝,立刻掏出羊肚子手巾把“宝贝”包起来,藏到棉衣里,赶在清明前回到后师峪大队,搞开了试种。
老薛自1971年辞去大队党支部书记职务,退居二线专心搞科研,十二年共为大队引进了176个品种,其中紫花白的实验效果最理想。第一年,切了8瓣,收获33斤4两。到了第三年,这一颗紫花白的儿孙繁殖到46,700斤,其中亩产最高的7,000斤,最低的1,750斤。试验结果,平均亩产比当地品种在同等条件下增产一倍以上。
现在,老薛引进的那颗紫花白品种已经明显蜕化了,但“优种产量高,科学威力大”的信念总算在后师峪这个深山旮旯的农民脑子里扎了根。1982年,这个大队象推广紫花白那样,各种作物全部实现了优种化,高寒偏僻的后师峪竟以人均纯收入424元,人均产粮1,523斤,在全县遥遥领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