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一场并未发生的“诗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07
第8版()
专栏:

一场并未发生的“诗战”
苗作斌
《文化史料》丛刊刊载一篇关于胡适的文章,内有一节“胡适和陶行知的诗战”,说陶、胡都是安徽徽州人,又都留学美国,同是杜威的学生,但二人对当时中国教育的看法截然不同,于是引起二人间的一场诗战。先是陶作诗嘲胡适,再是胡适作诗嘲陶行知,最后是陶再作诗回敬胡。看后引起我的兴趣,还想进一步了解个究竟,于是动手查了几本书。结果发现,这几首诗是有的,但并不是一往一还的交战之作,也就是说,陶、胡之间并没有发生象作者说的那个“诗战”。
第一首陶行知先生批评胡适的诗,写于1930年12月,题为《贺胡适先生四十岁》,题下有引言式的诗八句:
流落他乡客,围炉谈适之。
各凭不烂舌,吹毛而求疵。
彼今四十岁,我当进寿辞。
不遑论功罪,献此逆耳诗。下面就是四句正诗:“明于考古,昧于知今。捉着五个小鬼,放走了一个大妖精。”
胡适对于这首诗作如何反响,不甚清楚。但是说“胡适看了又以《衰柳》为题作诗嘲陶”则是没有的。《秋柳》(不是《衰柳》)一诗写于1909年,即在陶先生之诗前二十一年。诗前有一小序:“秋日适野,见万木皆有衰意。而柳以弱质,际兹高秋,独能迎风而舞,意态自如。岂老氏所谓能以弱者存耶?感而赋之。”此诗他于1915年和1929年又改过几个字发表。以1929年论,这也早于陶先生诗一年多。陶先生的《秋柳答》也有一小序:“二十六年四月十四日,在云哥华中华学校朱广炜先生处,见着胡适先生写的一首《秋柳》诗:‘但见萧萧万叶摧,尚余垂柳拂人来。西风莫笑长条弱,待向西风舞一回。’我看了这首诗,有点为秋柳抱不平,便拿起笔来,代她写了一个答复:
这是先生自写照,诬我献舞亦奇哉!
君不见吾鞭但一指,任尔东风西风都滚
开。”署发表时间为“二十六年四月十四日”,距陶先生前首诗发表相隔七年之久,何以说是对胡适嘲讽的“立即回答”呢?
名人轶事一类的事,很易引起人们的兴趣,这就要求执笔为文的人以对历史,对广大读者,同时也对被写的人有高度负责的精神,慎重写作。千万不可将道听途说或者并不准确的记忆当作信史拿出来。如果那样,就是以讹传讹,造成不应有的混乱。
在结束本文的时候,我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两句诗,做为自励,也与人共勉:
以火点火火愈明,
以知与人己愈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