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新摩登时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09
第7版()
专栏:

新摩登时代
冯昭奎
当前,以机器人、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新技术正在许多国家迅速推广。在资本主义国家,新技术的使用虽然提高了生产水平,但也使千万职工失去了工作,加剧了社会矛盾。然而,唯独在日本,社会上对于新技术的“抗拒反应”要缓和得多,机器人、计算机的推广应用似乎颇为顺利。现在,日本已成为机器人“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每十台机器人中有七台是“日本人”。
日本果真是机器人的“世外桃源”吗?只要深入探讨日本微电子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就不难发现,机器人、计算机的推广应用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矛盾和危机具有普遍的性质,日本也不例外。
自动化技术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各个领域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具有极重要意义。然而,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采用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动机在于它的省力、省人效果。日本企业既然实行终身雇佣制,力图避免解雇职工,就必然要采取其它法子来对付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据日本电机劳联最近透露,日立、东芝等13家电机企业由于引入新技术,使女职工总数从十二三万人减少到五六万人。可是,企业并未解雇一人。没有解雇,却“消失”了七八万女职工。“她们到哪里去了?”原来,青年女工由于婚后退职等原因,大约每六七年就要更换一茬。企业正是利用这种周期性的自然退职,在不解雇职工的条件下提高了自动化的程度。
据日本《经济新闻》1981年底对近百家企业的调查,半数以上的企业表示在今后五年将不再增人或甚至减人,许多企业还表示今后要提高录用新职员的规格。这表明日本企业相当普遍地采取了既不解雇、也不增雇,靠自然减员来吸收被自动化挤出来的多余劳动力的手法,从而把自动化排挤工人的压力,从现有职工身上转嫁到比较缺乏组织性和抵抗力的未来职工身上,致使广大求职者的就职前景日趋黯淡。
目前,日本的许多企业正在积极扩大机器人、计算机等的应用。例如,仅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就计划在十年内将机器人设置台数增至十万台,相当于1980年全世界机器人的“总人口”。同时,机器人的功能还将显著提高。这意味着目前微电子技术的社会影响还只是初露端倪。随着技术的发展,工厂自动化与办公室自动化双管齐下,将排挤出越来越多的职工,以至号称“机器人王国”的日本能否继续控制失业人口的上升,终身雇佣制能否继续保障工人不受解雇的威胁,都将成为很大的疑问。
必须指出,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使一部分工人从现有职业中被排挤出来,而且也诱发新的职业来吸收工人。同时,由于技术进步必将引起社会生产能力和经济容量的扩大,技术进步所吸收的工人的数量也必将多于所排挤的工人的数量。但是,由于生产关系的变化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产业、职业结构的调整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特别是被排挤的劳动力与要吸收的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不相适应,因而微电子新技术的冲击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引起的就业危机将会延续相当长的时期。据各方面的统计,随着微电子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日本企业职工中男职工、技术职工、年轻职工的比例明显上升,这反映了在就业危机中首当其冲的是女职工、非技术职工和中高年职工。
对于大企业来说,吸收多余劳动力的另一办法是把原先转包给中小企业的工作逐步收回,将原先委托“外制”的零部件改为“内制”,以便使本企业增加工作岗位,安排多余职工。无怪乎《日刊工业新闻》惊呼日本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产生了如同国际上的“南北问题”那样的矛盾和隔阂。
现在,再来看看在终身雇佣制“保障”下的企业内职工的境况。由于机器人等自动机器具有代替熟练劳动的功能,使得包括熟练技能工在内的大批工人被迫改行。结果,在一部分经常需要更换工作的职工中发生了由于精神过度紧张而引起的“转职病”。即使幸运地留在原来生产岗位的职工,也因采用机器人、数控机床和计算机控制,他们的主要任务变成了编制程序、操作监视、维护修理等,工作极为单调、枯燥,甚至令人感到“失去了干活的意义”,而精神紧张、疲劳却有增无减。1982年日本航空公司一架飞机由于引擎反向喷射而坠落,据专家分析,其原因很可能是驾驶员不能忍受那种把人“机器人化”的操作环境而发生精神失常。
艺术大师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里,生动地刻划过当年被“机器化”了的工人的悲惨境遇,反映了资本主义初期工业革命造成的社会矛盾。如今,微电子新技术时代,又出现了一连串新的矛盾,虽然与“摩登时代”里机器生产给工人带来非人劳动相比,情况不尽相同,但从本质上讲,它同样带来了一种非人化,即剥夺人们劳动和工作的权利,这就不可避免产生与加剧企业主与职工之间的矛盾,加深社会动荡,从而给资本主义制度带来新的激烈冲击。
如果卓别林还健在,多半会有一部《新摩登时代》问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