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走民族化的路——导演《华罗庚》的一点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10
第7版()
专栏:

走民族化的路
——导演《华罗庚》的一点体会
王犁
电视连续剧《华罗庚》,主要描写了这位名闻遐迩的数学家,从小发奋立志,在布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上,几经坎坷而自强不息,几经摧残而矢志不渝的历程。剧本现在只写到十九岁的华罗庚发表著名论文《苏家驹教授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为止。
我们为健在的科学家录制电视连续剧是第一次。万事开头难,我们是电视战线的新兵,要拍好这样的题材就更难了。我们想过:作为人物传记片的《华罗庚》,剧中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和他所处的时代,应该是真实可信的,不应该也不允许虚假与做作;对华罗庚青少年时期所经历的道路的描述,如不精心构思和布局,很可能平淡、松散,不感动人。前者是原则,后者是我们组接“镜头语言”的警觉点。
由于内容确定了该剧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鲜明的起承转合的主体骨架,因此我们在叙事方法、情与意的辩证关系以及典型环境中的细节安排上,力求符合中国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习惯,学习与体现我国民族的风格样式。
每一部电视剧都有各自的叙事方法,《华罗庚》的片头画外音是:“我们这里所要讲的数学家的故事,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虽然他为数学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但我们仍然把他当作普通人来讲述。”这就是我们叙事的出发点和终点。所以,我们采用了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按华老的经历顺序推进,有头有尾。镜头组接一律硬切,没有闪回、时空跳跃与倒叙等手段与技巧,这样有利于我们把“普通人”的故事讲得清晰些,易于被观众所接受。
中国章回小说的“承转”手法,给电视连续剧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承转”不仅要注意开头,而且集与集之间需承接得好,转折得当,有起有伏才有波澜。电视连续剧《华罗庚》由《酷爱数学》、《初显才华》、《服务勤恳》、《俭学勤学》、《小伙计的坎坷》和《不畏权威》等六集构成。这里的每集命题不一定恰当,也概括不了该集的内容,可是我们在录制中紧紧地把握住一条主线,即“人应该在希望中生活”,着力地渲染华罗庚自觉、自学、自强的奋进精神。分集或按华罗庚的生活程序中断,或在事件展开中暂停,这样既明了又有悬念。
前几年,我参与了一些电视剧的编导工作。其中个别剧暴露出一个弱点。这就是:编导阐明的某种意念,不是通过剧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和事件展开过程中而得到自然的流露,却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说明。这种设立虚境和以“教育者”自居的姿态,观众是反感的。
这次录制《华罗庚》,我们总结了以往的教训。录制组尽力做到推敲每句台词,斟酌每个动作,寻求那个时代的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以及如何去展示当时真实生活中的人与物。我们总想让观众能感到亲切,能够身临其境地重温那个年代。
电视剧一幅又一幅的画面是沟通我们与观众间的桥梁,所以构图的新颖、层次分明和色调统一,给人以美感是非常重要的。一幅优秀的图画,往往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很富有诗的意境。这种意境美,是经过多少世纪的锤炼而形成的中国艺术特有的美。要体现中国民族的风格样式,在创造意境的追求上,无疑是重要的一环。在录制时,我们特别重视了这一点。比如三集的“华姐刺绣”,该场由九个镜头组成,构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境,迸发出姐弟俩追求美好生活的火花。
画面与抒情需有机的结合起来,触景生情,情在景中,尤其对情的铺垫与刻画要不惜镜头,力求细腻些。录制时我们竭力去展现父子、母子、同窗、夫妻与师生情,这样不仅写了华罗庚,也写了华罗庚周围的人,人各有貌,各有各的性格发展史,我们认为这是人物传记片的一个特点。
我们录制电视连续剧《华罗庚》,是学习与探索民族风格样式的开始,通过探索与实践,使我们更坚定了人物传记片必须走民族化道路的信心。当然在探索中也暴露了自己功力不足的弱点,比如节奏处理不当,有不少地方拖沓了;音乐缺乏整体构思,甚至某些音乐破坏意境等。今后创作要牢记一句话:“坚持两分法,更上一层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