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通往海上的大门——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罗斯托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11
第6版()
专栏:

通往海上的大门
——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罗斯托克
本报记者 迎秀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北部濒临波罗的海,守卫出海大门的是罗斯托克市和一个同名的专区。罗斯托克本是一个距海滨20来公里的古城,解放后随着港口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它一直扩展到海滨,成为一个狭长的城市。从老城区到海滨是新住宅区。这里的许多幢新楼房,外墙和门、窗、阳台,式样各不相同,五彩缤纷,富于艺术性和民族特色,是我们在民主德国见到的最漂亮的住宅区。
在海滨,我们穿过熙熙攘攘的浴场,应邀登上市长的小艇,游览罗斯托克的新港和老港。一艘从丹麦驶来的渡轮正在靠岸,据说航程只需4小时,成群的海鸥悠闲地飞翔着,突然翩然地一一飞落在长长的防波堤上,并排昂首伫立。陪同我们的德国朋友说,它们大概是在排队等候着青鱼吧!这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罗斯托克现在是民主德国海运、捕鱼、造船业的中心。市长在向我们介绍情况时谈到了新住宅区在如何迅速扩大,也谈到了港口那条长长的防波堤。他说,解放前这里是德国最落后的地方,只有一个小码头,一年的货物吞吐量不过100万吨左右。解放后的民主德国没有通往海上的大门,要借用联邦德国的汉堡港。这既影响经济建设也影响人民生活,圣诞节需用的水果,曾经到1月底才运到。1957年10月,国家决定扩建罗斯托克港口。那条防波堤成了难题,因为这儿只有细如白灰的沙子,没有需要的石块。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响应参加建设港口的号召,掀起了向罗斯托克献石头的热潮。于是一列列火车从全国各地运来了石块,防波堤很快筑了起来。1960年五一节港口落成,建设速度之快是空前的。现在,许多来到海滨渡假的人往往指着防波堤告诉孩子:那里有爸爸、妈妈提供的石头。精干的市长激动地说,他当时正在罗斯托克读大学,他和同学们都参加了建设港口的劳动。他说:“罗斯托克港口使我们有了出海的大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极大意义。这个港口可以说是新德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纪念碑。今年港口的吞吐量已是1,600万吨了。”
在罗斯托克以西60多公里的维斯马,我们参观马蒂耶斯·台森造船厂,这是专区的五个造船厂之一,主要生产吨位较大的货轮。船厂码头边停泊着为希腊造的2.4万吨的货轮,为苏联造的带有冷冻加工设备的万吨渔轮,即将完工的滚装货轮,和好些条前来检修的货轮和渔轮……厂内正在大兴土木、兴建新车间,供建造大渡轮用。这种渡轮将把载着货物的火车车厢运往苏联港口。渡轮是苏联设计的,预计1986年建成第一艘。将来每48小时双方对开一艘渡轮,把两国的铁路运输联接起来。据主人说,这个厂是1946年苏联对德管制委员会决定兴建的,生产的船只主要供给苏联,职工95%是德苏友好协会会员,各车间都有“德苏友谊传统史”展览。专区一位负责同志曾介绍说,苏联向民主德国订购的船只已安排到了1990年。
从造船厂回到罗斯托克海滨已是黄昏时分,海滩上的浴客正在散去,海水轻轻地拍着海滩,象是在同人们悄声告别。波罗的海海滨是民主德国最大的休养地,因此人口还不到90万的专区每年要接待200万前来度假的人,如果算上短期来的游客,共达1,000万人,专区负责人谈起波罗的海能吸引这么多游客颇感自豪,但也直言不讳地说,拥来这么多人,在供应上可不是那么容易办的。
海滩的东侧高耸着“海神”旅馆。这是1971年为发展旅游业同瑞典合资建成的。年轻的副经理热情地领我们从客房看到餐厅,从位于最高的19层上的“酒吧”看到地下室的舞厅。
“酒吧”里空无一人,因为营业时间是晚9时至凌晨4时。地下室则已挤满了跳迪斯科舞的青年。一个小餐厅正在举办“捷克斯洛伐克饭菜周”,座无虚席。旅馆共有800个床位。副经理说:“我国决定把最好的现代化旅馆交给工会用,让工会分给优秀生产者休养,而且还让我们用同样高水平的服务对待普通劳动者。因为1971年德国统一社会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社会政策是为了人民的福利。我们旅馆80%床位按成本收费,交工会使用,余下的20%床位供外国旅游者和本国其他客人。开始几年国家要补贴,现在早已不需要了。我们每年还能上交给国家400万马克。”
在这个欣欣向荣的海港城市,人们对中国客人十分热情友好。一位朋友还向我们展示了他收集的北京公共交通图,期待着有一天能在北京用到它。我们带着惜别的心情告别了罗斯托克,祝它在民主德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附图片)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罗斯托克港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