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唐河县应用区划成果指导农业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12
第2版()
专栏:

唐河县应用区划成果指导农业生产
办法: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充分发挥地利效果:小麦连续三年增产跨入中产行列
本报讯 河南省唐河县应用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的成果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发挥地利,小麦连续三年大增产,今年的总产由1980年的2.74亿斤增长到7.46亿斤,由长期低产跨入中产行列。
唐河县位于南阳盆地东部,具有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小麦生产的优势。过去资源家底不清,农业指导上缺乏科学依据,发生过主观主义、瞎指挥的错误,以致资源不能合理利用,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后,县委、县政府根据这项工作的成果,调整小麦布局,并在指导方针上作了四个改变:
一、根据当地冬春灾害较少、夏秋旱涝频繁的特点,趋利避害,把抓秋为主改为抓夏为主。这样做之后,1981年到1983年小麦大翻身,亩产由三十年来的一二百斤,增长到500斤以上,今年还出现了一批亩产900斤以上的农户。
二、把抓水为主改为抓肥为主。唐河年降雨量和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可基本满足小麦生长和各类作物的需要,土壤缺磷少氮和有机质含量低才是主要矛盾。
三、把抓高产社队为主改为抓中低产社队为主。全县中低产区耕地占全县耕地的70%以上,加强对低产田的改造,使一批小麦亩产长期在150斤左右徘徊的社队大幅度增产。
四、把单一抓粮食改为在抓粮的同时大抓棉花。根据区划论证,大胆调整了棉花播种期,躲过低温冻害。仅此一举,每年节约种子50万斤,减少劳动日80万个,总值50万元。
注重区划工作质量,并及时应用于生产,是唐河县连年增产的主要经验。1980年冬,县里及时将土壤普查结果通知农户,发动全县给小麦补施磷肥,为高产创造了条件。对区划提出的调整布局方案,由各队根据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帮助农户落实。李举文生产队四面环山,40户人家仅有耕地228亩,根据区划,这个队的14户主动将承包的耕地转让,而去开发承包荒山900多亩。
为了进一步落实区划成果,县、社、队层层培训骨干共达两万多人,制定出总体和专业规划七百多份,为全县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打下了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