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沙漠半岛”变绿洲——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五○团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14
第3版()
专栏:

“沙漠半岛”变绿洲
——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五○团场
本报记者 郝洁 本报通讯员 燃驹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个地处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前沿的150团场,因为它东西北三面被连绵起伏的沙丘环抱,所以有“沙漠半岛”之称。这里地形闭塞,气候变化多端。夏季最高气温可达摄氏43度,冬季最低气温降到摄氏零下42度;每年降雨量一般只有110多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1,900多毫米。风沙频繁,每年六级以上大风十几次,最多年份40多次,最大风力10级。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可是最近,当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却丝毫没有进入荒漠的感觉。汽车行驶在团场宽广的马路上,两旁都是郁郁葱葱高大纵横的林带、林网。在林带、林网护卫的大片农田里,小麦已经收割,棉花则正挂铃累累,瓜田、菜地一片青翠。团场政委魏国安同志带着我们边走边介绍:这个团场是1958年组建的。当时这里一片荒漠,农垦职工们发扬南泥湾精神,在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杯水的条件下,移沙造田,打井开渠,边开荒,边生产,边造林。二十多年来,共搬掉沙丘两千多座,运沙900多万立方米,挖渠1,200多公里,开垦农田22万多亩,植树造林18,000多亩。1974年春,他们又在团场的西北角,营造了一条40里长、30米宽的农田防护林带,锁住了风沙,改善了小区域气候,使小麦平均亩产由原来100多斤提高到400多斤,棉花亩产由几十斤提高到上百斤。
团场职工在和风沙作斗争中不断取得成果,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去,他们只重视农田内部的防护林建设,忽视了绿洲边缘和农田外围荒漠植被的保护,大片原来是固定或半固定的沙丘、沙地变成了流动或半流动的沙丘沙地。近几年,他们一面继续抓绿洲内的防护林建设,一面采取措施保护和抚育荒漠植被,并利用雪墒大力种植梭梭、柽柳、沙拐枣等沙旱生植物,提高荒漠覆盖率,进一步减轻了风沙灾害。
自治区林业厅对150团场治沙造林的经验十分重视,1979年,在团场成立了农田防护林体系栽培研究所,并配备科研人员,把这里作为防风固沙科研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和团场职工一道,培植了1,500多亩乔木、灌木、草本三结合的防风固沙绿色植被,研究出结构合理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培育出梭梭等13种耐干旱、抗风沙的乔木、灌木和草本。
在荒原上建绿洲的,何止是150团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农牧团场和工交等企业共390多个,遍布新疆,职工大都是五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在这里屯垦戍边。每个单位都有一本艰苦创业史。现在,整个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业和工业总产值在全疆分别占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以上。正如今年5月间,胡耀邦同志在新疆接见兵团职工时所说的那样,他们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