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为有黄花晚节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14
第8版()
专栏:

为有黄花晚节香
曾敏之
“不要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这是一句俗话,意在知人论世时要具有辩证观点,不要为成见所囿,是很有道理的。
最近有人在写《杨度外传》,就提供“不要把人看扁了”的论据。
杨度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是清末民初的著名人物,被人称为“旷代逸才”。因有反清倾向,一度逃避清廷迫害而亡命日本,一度受袁世凯的赏识做过高官,一度与军阀曹锟、张宗昌交往甚密,一度作上海流氓头子杜月笙的入幕之宾……,够了,单看这一连串的经历,就可断定他非善类了。
谁也料不到就是这个杨度,在上海白色恐怖年代,竟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掩护了革命活动,受到周恩来同志的器重,直到周恩来病重垂危之时,特别叮嘱《辞海》编辑部:如写到杨度其人时,别忘记写上他晚年参加中共这一条。接着,有夏衍、王冶秋同志写追悼杨度往事的文章作证。
这样一个人物的传奇事迹,说明了身后是非,仍有公论,千秋功罪,了了分明。而周恩来总理的爱人以德的高风,也令人感动。即使病已垂危,也未忘记为对革命有过贡献的人尽其褒扬之责。
这是杨度晚年可贵的表现。在历史长河中,也曾有人把伯夷、叔齐誉为有气节的人物。其实他两人是至死不悟的顽固分子。殷商无道,荼毒生灵,武王伐之,平定殷乱,是替人民除暴,于是天下宗周。可是伯夷叔齐却不食周粟,宁愿采薇作歌,饿死于首阳山上。这哪里是义士行为,不过是死守对暴君的愚忠,胡涂地认为周武王是“以暴易暴”,与人民作对而死罢了,所以伯夷叔齐之死是轻如鸿毛的。
反观杨度则不同,“悟以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一洗污迹,决心向善,所以能在晚年不畏艰险,毅然投身于革命,从而写下了新的生命史篇。
从杨度的经历,可以印证林琴南说的两句话:“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人的一生要写到最后的历史,有如为文要结束得好才算好文章。所以前人多以“不愁老圃秋容淡,为有黄花晚节香”作为风节的崇高表现,也是历尽沧桑的一种升华的表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