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延边点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15
第8版()
专栏:群众文化

延边点滴
本报记者 卢祖品
在延边参加全国民族文化工作会议期间,我记下了那里的点点滴滴。
“多拉吉”
我们第一次在朝鲜族老乡家里过夜。因来得匆促,主人洪钟仁抱歉说:“没有什么招待。”但是不断的劝饮已超过我的极限。
我们在炕上盘膝夜话。洪钟仁忽然问:“吃过多拉吉吗?”我们满头雾水,反过来问他:“什么叫多拉吉?”第二天清早,他内弟车昌淳拿来一篮子桔梗,是一种开红花的植物根部,白色,状同人参。不一会,炒了满满一大盘。“朝鲜族名菜,请,再干一杯。”
这是吃的“多拉吉”。
两小时之后,在百草沟公社运动场上,几百名身穿“则羔利”和“契玛”的青年妇女和小伙子翩翩起舞,那乐曲就是朝鲜族著名民歌《多拉吉》。我过去在电影中听过,旋律很美,但是叫不出名字。
这是唱的“多拉吉”。
在延边,唱起《多拉吉》,大家就乐得手舞足蹈。客人也被邀请加入舞阵。
歌舞处处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吃团圆饭,唱歌跳舞。
整个延边,从老人到小孩,几乎都会唱歌跳舞。
歌舞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位朝鲜族同志告诉我,有这么一对夫妇,一共生了五个儿子。他们平日节衣缩食,千方百计供儿子上学。结果,老大老二老三先后读完大学。他们还要继续供老四、老五上大学,可惜爆发了“文化大革命”。
“在延边,父母留给子女的主要不是钱,而是知识。”这是他的结论。
延边群众的文化水平确是比较高的。1953年全州普及了小学教育,不久又普及了初中教育。延吉市居民平均每百人中就有3人是大学生。较高的文化素养对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影响。
我们参加龙井镇东盛公社一年一度的老人节。8月15日那天,由党政领导出面,给全公社年届花甲的老人集体祝寿。节目很多,除了体育竞赛就是舞蹈。数千名青年男女在广场上跳集体舞,动作优美和谐,风度翩翩,同专业舞蹈演员的演出差不多。
然而,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艺海明珠
我们按照会议安排来到和龙县,县文工团女中音池春花的独唱,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幕揭开了,湛蓝的天宇透出辉煌的玫瑰色;桔黄的是稻谷,深褐的是古树,翠绿、墨绿的是奔腾的海兰江。演员上身斜襟短衣,下着水粉长裙,莲步细碎,飘飘欲仙。她的歌声,象一泓清泉跃出山涧,缓缓流过溪谷。这时繁星在闪烁,水中的石子也披上诱人的色泽。溪流潺潺,慢慢地,终于同江河汇合一起,同大海汇合一起,同天空汇合一起。清丽而雄浑,十分柔美。
很久没有获得这样的艺术享受了,有人把她同某一位享盛名的歌唱演员相比,称她为“某某某第二”。然而,这种比是不必要的,池春花就是池春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