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巴蜀歌舞来自生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15
第8版()
专栏:音乐舞蹈

巴蜀歌舞来自生活
胡大德
来自天府之国的四川省歌舞团,出访欧洲前曾在京公演,给首都人民带来了一台热烈欢快、色彩丰富的巴蜀歌舞,生动地反映了巴蜀地区的汉、藏、彝、羌、傈僳等各族人民的新的精神风貌。
荣获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优秀表演奖的杜长松,用他自制的三孔五音一寸半长的口笛,奏出了苗岭山上的欢歌。藏族女歌手德西美朵、歌坛新秀李存琏都以嘹亮、奔放的歌声,描绘出一幅幅巴山蜀水汉藏人民生活的风情画。特别是晚会表演的10个舞蹈作品,全部是该团历年来自己创作的,无论是彝族舞蹈《快乐的罗嗦》、《弹起月琴唱起歌》、汉族舞蹈《观灯》、傈僳族舞蹈《跳蹢脚》,还是新创作的反映四川人民新的生活的《巴蜀欢歌》、反映羌族少女天真活泼的《百合花》等舞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韵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这些舞蹈的产生,来自编导们丰厚的生活底蕴,来自传统舞蹈、民间舞蹈的发展与创新,来自编导们对历史、文化、生活的考查、研究。比如《快乐的罗嗦》里独具风格的“罗嗦步”,手腕快速的甩动和小腿快速的划圈,就是冷茂弘同志参加凉山翻天覆地的民主改革时,看见两个奴隶提着砸断的锁链在山上奔跑相告的兴奋情景深受感动后,又在学习彝族“瓦子嘿”舞蹈韵律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观灯》中多变的“草帽花”,是编舞者从学习汉剧《王大娘补缸》中的“帽子花”加以推陈出新,并把他在观察到儿童们在批判“四人帮”的漫画前那种欢乐讥笑的情景相融合之后才创造出来的。所以,《快乐的罗嗦》和《观灯》,虽然是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作品,但它们在我国舞坛上,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