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高原“明珠”放异彩——西藏民族手工业迅速恢复发展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16
第5版()
专栏:

高原“明珠”放异彩
——西藏民族手工业迅速恢复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陈明星 刘仙鹏
“珍珠”亮了
“被埋没的‘珍珠’又亮啦!民族特需产品又多啦!”最近记者在西藏采访,到处听到藏族群众这种发自内心的赞叹。在拉萨、日喀则、江孜、泽当、昌都等古老城镇的市场上,工艺精美的地毯、围裙,实用美观的藏装、藏帽,质地优良的藏被、氆氇,绚丽多彩的金银首饰、工艺美术品、藏式家具、藏鞋和藏腰刀等,琳琅满目;木碗、陶罐、草垫、马鞍等更是品类繁多,目不暇给。一位藏族老阿爸高兴地说:“这样的繁荣场面,真是多年来少见呀!”
自治区手工业管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自1980年5月党中央对西藏工作发出重要指示以来,西藏的民族手工业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目前全区民族手工业已有地毯、毛纺、民族服装、民族鞋帽、铁木器和工艺美术等7个行业;国营和集体企业共108个,家庭民族手工业遍及农牧区。去年仅国营和集体企业的产值就达1,5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加23.3%。三年前,手工业品品种只有864个,而今已增加到1,300多个,其中有97个品种被自治区评为优质产品。有些民族特需用品除供应当地外,还销往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藏族聚居区。
致富之路
西藏各地在恢复和发展民族手工业时,注重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呈现出各有侧重,多彩多姿的局面。例如,拉萨市的重点是藏族服装、藏式家具、藏被和工艺美术品,日喀则地区的重点是地毯、金银铜器和藏腰刀,山南地区的重点是氆氇和围裙……
记者来到山南地区扎囊县,它是著名的“氆氇之乡”。氆氇是藏族人民手工生产的一种羊毛织品,种类繁多,一般用来做衣服和坐垫。扎囊县藏族群众有织氆氇的专长和传统,产品名传遐迩。近三年来,县政府积极扶持这项手工业,拨款10多万元,添置氆氇机1,500多部,培训织氆氇能手1,300多人,还帮助一些区、社买了汽车,以便长途运销。这样一来,打开了致富之路。在扎囊,处处喜闻机杼声,穷县一跃成了富县。去年光是氆氇等纺织品的销售额就达360多万元,加上其他收入,人均收入为272元,比1979年增加了1.7倍。
新的活力
在民族手工业企业的生产中,责任制起了很大的作用,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藏毯的故乡江孜县,有个卡垫厂,所产的地毯以结构紧密、花色新颖、经久耐用而驰名中外。1981年底,该厂实行责任制,工人的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仅在一年之内,劳动生产率就提高了13%。拉萨市城关区的卫星羊毛社过去没有搞责任制,职工们劲头不足,搞不到充足原料,企业濒于关闭。从1980年底起,从车间、班组到个人,层层实行责任制,同时与阿里地区签订了产、供、销合同,解决了原料供应问题,羊毛社很快就“起死回生”了。去年该社产值达到33.6万元,比实行责任制前增加2.6倍,工人日工资也由原来的几角钱增加到2.5元以上。卫星羊毛社一跃成为西藏民族手工业的先进集体。
重显身手
由于落实了党的有关政策,西藏许多手工业老艺人积极性高涨起来,在生产上重操旧业,大显身手。过去曾为达赖喇嘛和当地政府官员做过鞋子的老鞋匠扎西次仁,民主改革后成了鞋业合作社的工人,一直做普通鞋,其高超技艺未得施展。1980年以来,政策放宽了,他如鱼得水,欢跃起来,不顾年老体弱,首先恢复了濒于失传的金绣鞋生产。这种鞋是皮底缎面,用各种彩色丝线镶帮,绣有彩虹状的花边,精致典雅,舒适耐穿,深受艺术团体、外国游客和回国探视的藏胞的欢迎。现在,他做的两双高级金绣鞋已送往北京,参加全国民族手工业品评比。
近三年来,全自治区有1,000多名象扎西次仁这样的老艺人,重操旧业,发挥作用。
前景广阔
最近,有关部门经过调查后指出,发展西藏民族手工业的潜力还很大。从历史上看,现有的手工业品品种虽然基本上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是,产值还没有达到,生产能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地毯行业现有职工1,100多人,按每人每年平均织毯30平方米计算,年产量可达3.3万平方米,而去年实际产量只有2.4万平方米。此外,原料的利用还不够充分,以牛皮为例,近几年全区每年生产35万张牛皮,如果更新设备,提高加工原皮的能力,再把原皮制成皮鞋,那么产值可达7,000万元。仅此一项,就相当于现在全区民族手工业产值的3.6倍多。
西藏民族手工业有自己的特点:耗能少,资金周转快,占用资金少,适于分散的集体经营和家庭经营。所用的原料,尤其是畜产品加工所用的原材料,相当丰富。全区农牧业的不断发展,为民族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
西藏民族手工业大有可为,前景广阔。只要继续放宽政策,加强领导,做好工作,这颗高原“明珠”一定会放射出更瑰丽的光彩。(附图片)
拉萨市城关区工艺美术综合厂生产的金包顶帽、藏族女装和女帽是自治区的优质产品。
本报记者 陈明星摄(附图片)
题头照片:正在建设中的乌鲁木齐新疆化肥厂。
新华社记者
武纯展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