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农艺师王春玉送科学进农户 和王春玉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的三户农民每家产粮超过四万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17
第1版()
专栏:

农艺师王春玉送科学进农户
和王春玉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的三户农民每家产粮超过四万斤
本报讯 记者王溪元、孙宁海报道:10月8日,从地处高寒少雨的柴达木盆地的乌兰县传出喜讯:农艺师王春玉与三户农民签订的技术承包合同秋后算账的结果出来了——三户农民每家产粮超过4万斤,每户总收入超过1万元。
去年开春,乌兰县希里沟公社西庄八队搞承包分地块的时候,有一块水土条件比较好的麦田,总共30多亩,单产订为800斤,大多数社员认为指标偏高,怕赔产,开了几个晚上的会也没人敢包。后来,社员韩进孝冒了风险,找到王春玉,商量怎样才能不“砸锅”。王春玉说:
“只有靠科学技术”。于是二人签订了技术承包合同。王春玉负责技术指导,韩进孝负责技术实施。合同中订的指标比生产队的包产指标还高,订为总产3万斤。科学种田果然显示了威力:韩进孝承包的35.13亩地,产粮41,183斤,总产比原生产队包产指标提高84.9%。韩进孝成了乌兰县的“粮状元”,王春玉被人叫做“王科学”。
今年开春,王春玉与三个重点户签订了技术承包合同:每户产粮超过4万斤,收入超过1万元。
这三户的情况是:韩进孝家,两个劳力,承包41.19亩粮田;董成基家,两个劳力,承包50.28亩粮田;包连章家,三个半劳力,承包66.93亩粮田。韩进孝指导他们从水、肥、土、种、密、保、工、管等各个环节严格地进行科学种田,双方同心协力,秋后果然获得好收成。前不久,由乌兰县委、县政府、公社以及农技部门组成14人验收小组,对这三户的产粮总数(主要是小麦,有小部分豌豆和蚕豆)进行了严格的验收核算,结果是:韩进孝家产粮43,340斤,总收入15,000元,小麦单产1,191斤;董成基家产粮41,740斤,总收入12,000元,小麦单产1,103斤;包连章家产粮51,300斤,总收入13,760元,小麦单产1,052斤。
王春玉是浙江人,1954年从黄岩农校毕业被分配到青海高原。他扎根高原,勤钻苦干,至今已30来年,现在50岁了。王春玉原来在海西州农科所工作,但他大部分时间蹲在生产队里。他在赛什克公社蹲点时,于1975年培育出亩产1,585斤的“赛什克二号”小麦新品种,此后又相继培育出高产新种小麦赛什克三号、四号、五号,并在小麦大面积高产、豌豆高产、施肥、追肥等10多个科研课题的研究中取得成果。他在1978年青海省科技大会上受到奖励,曾参加过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代表会议。现在,他担任乌兰县科委副主任、县科协副主席。(附图片)
王春玉在田头指导生产。许得实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