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对水,要看得长远些——写在引滦入津工程通水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18
第2版()
专栏:述评

对水,要看得长远些
——写在引滦入津工程通水以后
本报记者 吴元富
引滦入津工程正式通水了!真为天津人民高兴,“久旱逢雨”,大喜之事。天津人民久受喝咸水之苦,今天有了甜水,怎能不香茶美酒庆祝一番呢!
引滦入津工程通水以后,不少报道在论述这项工程意义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天津人民长期喝咸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作为愿望,谁都愿意这是事实,但能否真的变成事实,我想还是应认真地进行些分析。一年有10亿立方米的甜水,就天津市目前的生产规模和人口数量来说,可以初步满足了。但事物总是发展的,天津市今后的生产规模无疑是要逐步扩大,人口要逐步增加,用水量会越来越大,而引滦工程的供水量会不会相应增加呢?若不能,今后日益增加的需水量该如何解决呢?我十分钦佩天津市领导人的远见,在滦河甜水未到之前,他们就向天津人民打招呼:要继续合理用水、节约用水;而且该市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的处理污水工程已经胜利建成。我也十分赞赏《天津日报》的新闻写法,《天津日报》有地主之谊,并身受引滦之利,按说在万众欢腾的时候,他们更有资格说几句“过瘾”的、“解气”的话,然而他们只是说:引滦入津工程“为我市提供了一个大水源和一个完整的输水系统。”这比“一去不复返”的说法要客观多了。
就在引滦工程正式通水不久,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城市节约用水会议,会上提出来的一些数字,带有“警钟”的性质,原来我国水资源并不丰富,人均占有的水量,只有苏联的七分之一、美国的五分之一,世界平均量的四分之一,可以说是个贫水的国家,从现在起,对水的问题就要用战略眼光来对待,往长远看。
三十一年前本人有幸参加了官厅水库竣工典礼的报道。那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库。记得在当时的会场上,在漫漫黄沙的官厅峡谷里,已经作古的傅作义部长朗声宣布:“永定河危害人民的历史,从此一去不复返了!”当时会场上一片欢腾,我也激动得流出了热泪。并且当即向编辑部发出了新闻稿。后来,我见很多报纸的新闻里都有这句话,都把这句话作为官厅水库工程效益的最好概括。三十一年后的今年夏天,《北京日报》以《警惕永定河奔腾咆哮》为题发表述评,为北京的汛期发出警号。我的心情不由得为之一震,三十一年前讲“一去不复返了”,三十一年后,又提要“警惕”。原来官厅水库上游的桑干河、洋河两支水系的水土保持工作一直没有做好,官厅水库由于大量泥沙淤积沉淀,如今蓄洪量已大大降低了。
今年夏天,我曾到滦河源头和上游的重山峻岭中走了一趟,知道那里水土流失问题也很严重。滦河水虽然不象永定河上游那样浑浊,但也并非清澈见底。承德地区搞水文的同志介绍说:据有关部门测算,在承德境内的滦河水每年带走泥沙1,500多万吨,引滦工程源头的潘家口水库容量为29.3亿立方米,照现在这个淤积速度,如果不治理,再过125年,这个水库就会淤平的。由此看来,引滦入津工程正式通水以后,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治理水土流失的任务还很重。如果相应的综合治理跟不上,工程效益就会逐年降低,到那时,“一去不复返”,说不定又会“复返”回来。这个道理,应当向有关人员、特别是向天津市人民讲清楚,只讲“一去不复返”,不讲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就会使人们忽略对节约用水、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视。我们应该不说过头的话,不夸大已经取得的成绩。“风物长宜放眼量”,对水的问题,尤应如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