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他以主人翁的精神做好工作——记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投递员禹正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18
第4版()
专栏:

他以主人翁的精神做好工作
——记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投递员禹正秋
工作总有份内份外之分,但界限划在哪里却大有讲究。有的人以职责最起码的要求为限,有的人则以群众需要而自己又力所能及为限。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投递员、南京市浮桥邮局投递组组长禹正秋属于后者。为了搞好投递工作,他几乎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天刚亮,邮局的门就被推开了,不用问,门卫师傅就知道,是禹正秋来了。当投递员三十多年,禹正秋几乎天天早晨和下午都提前个把小时上班。到局里,车子一放,他便动手打扫卫生。邮车一来,他又协助后勤人员发报、过戳、剔信。禹正秋有个习惯:每天早上听天气预报,逢到阴雨天,他就预先通知大家带上雨具,以防止淋坏邮件。送信归来,别人下班回家,他总要留下复核全组的投递卡,常常忙到天黑才走。
“信得过”,是人们赞誉禹正秋的一个说法。三十多年来,禹正秋递送了600万件邮件,未出过一次差错。在禹正秋那宽大的制服口袋里总装着一个小本子,专记投递段内各单位名称、用户家庭基本情况以及地名特征等。实践中,禹正秋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止差错的方法。凭着这些经验,更凭着他那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禹正秋每年把关查出的差错总有300多起。
投递员只要能迅速准确地送出邮件,就算完成了任务。可是禹正秋常想:“一个人的投递量有限,但方便群众的事是做不完的。”禹正秋送信时发现有的人家离邮局远,平时要买邮票、寄信很不方便,于是他又给自己增加了一项代买报纸、邮票的工作。投递途中,禹正秋还抽空上门向用户宣传报刊种类,代为收订报刊,帮助不识字的人读信、写信。通常,汇款和包裹应由收件人自己到邮局领取。禹正秋见有些老弱病残者行动不便,就主动为他们代领汇款和包裹。家住半山园147楼的史秉诚患哮喘病,行动艰难。他老伴上班,家中又无旁人,寄取包裹、汇款成了一大难题。自1975年起,禹正秋就为史秉诚代取代送,直到换了投递段才移交给别人。禹正秋身边还常带着几十元钱,随时用来垫付用户急需而又来不及去邮局取的汇款。
有些双职工白天没人在家,投递员送挂号信常因无人签收而几天送不掉。“这要是误了人家的事怎么办?”禹正秋掂着没送掉的挂号信,心中很不安。“晚上加班再投一次不就成了吗?!”他发现了这个好办法。从1976年以来,他几乎天天晚上要加班送一些双职工的信件。在他带动下,全组同志轮流在晚上加班投递,现在基本上消除了挂号邮件在局过夜的现象。一花引来万花开。如今,禹正秋这个做法已在全市各支局推广开来。
近些年,常有群众投书报社揭发批评一些邮政职工延误、积压、毁弃邮件的行为。每每看到这些报道,禹正秋就很难过。他觉得自己虽无力去一一消除这种现象,但有责任在做好本职的同时带好本组的青年同志。当组里有的青工有时连姓名、地址无误的信都不能及时、准确地送出时,禹正秋总是耐心地做说服教育工作,并带他们重投,实地传授要领。地址、姓名准确无误的信,禹正秋自己自然是送得又快又准,就是那些有地址却无收信人名或人名、地名写错了的疑难信,他也能想方设法送到收信人手里。多年来,经他手送出的疑难信件有三万多件。今年4月,禹正秋收到上级转来的一封要求代寻亲人的信件。寄信人——湖南农民廖兰英提供的线索只是说她弟弟叫小八子,家住南京大行宫一带,姐弟俩人还是在抗战时期逃难中失散的。茫茫人海,从何入手呢?禹正秋灵机一动,让同事们把各人管区内凡姓廖的人家的住址都提供给他,然后,他挨户查问。跑了十多条街,问了100多户姓廖的人家,禹正秋终于找到廖兰英的弟弟。
刘用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