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华沙”—“菲亚特”—“波罗奈斯”——访华沙轿车总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18
第7版()
专栏:

“华沙”—“菲亚特”—“波罗奈斯”
——访华沙轿车总厂
朱富贤
中国汽车考察组不久前来到波兰。当我们走出华沙奥肯机场时,一辆崭新的桔红色轿车已等候在门口。它一上高速公路,就以150公里时速疾驶,而我们坐在里面感到既平稳又舒适。一位常驻波兰的同志告诉我们:“这是波兰最新型轿车‘波罗奈斯’,它代表着波兰汽车工业的水平,是华沙轿车总厂的产品。”正好,它是我们要参观的第一家汽车厂。
华沙轿车总厂座落在维斯瓦河畔。我们驱车来到厂区时,一座拔地而起的办公大楼与对面宽大的厂房赫然入目。厂房前五光十色的小汽车整齐地排列在碧绿的草坪上,厂房屋顶上,两辆同真汽车一样大小的“菲亚特”牌汽车模型给人以正在向前“疾驶”之感。也许,这正是该厂迅速发展的象征吧!
在工厂的办公室里,经理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这家工厂的历史。华沙轿车总厂是“波尔莫”汽车联合企业的一个自负盈亏的轿车厂,也是波兰第一家生产轿车的工厂。它于1948年动工兴建,1951年建成投产。建厂初期,从苏联引进“胜利”牌轿车的生产技术,生产“华沙M—20”轿车。提起“华沙”轿车,中国人民是熟悉的。主人说,“华沙”轿车的产量并不高,为了扩大生产,他们在1964年从意大利引进“菲亚特”125P型汽车的专利,更新了全套设备,到1976年,轿车年产量即突破十万辆大关,其中近一半远销欧亚各国。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他们开始自己研制“波罗奈斯”轿车,并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专利。
主人引导我们来到冲压车间。在两万多平方米的厂房里,这里,从欧美引进的近百台各种冲压机排列成行。大到车身,小到窗框的零配件,一般都是一次成型。我们看到两名工人将一块钢板送入万吨冲压机,只听咔嚓一声,一个流线型的“波罗奈斯”车身就成型了。
我们来到焊接车间,但见一个个“波罗奈斯”车身被送上电焊机,操作人员一按电钮,机台上就同时伸出十几只电焊机械手,准确地在车身各个部位来回点焊,弧光闪闪,焊花四溅。约莫半分多钟,焊好的车身被推出机台。我们上前细看,100多个焊点平整光滑。
在装配车间,我们看到每个零部件都编上号码。主人介绍说,这是因为实行岗位责任制后,一旦有问题便于查找,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许传到下道工序。这时我们注意到车间横梁上的标语:“质量是信誉,是销路的保证。”
华沙轿车总厂共有十个车间,在全国各地还有11个分厂和一个轿车发展研究中心,职工23,000多人。他们不仅出口汽车,1978年还出口两套装配“菲亚特”125P型轿车的全套设备。波兰同志一方面为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同时也坦率地谈到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七十年代初,波兰曾提出“家家有汽车”的口号,但忽略了国民经济的内部比例关系、支付外汇的能力以及本国的资源条件,而把基点放在向西方借债来引进技术装备和原材料上。虽然建厂初期生产直线上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等矛盾日益突出,而波兰又是贫油国家,再加上外汇短缺,就使汽车工业的发展遇到巨大的困难。现在,波兰同志既看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有决心克服困难。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汽车生产的前景将日益光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