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马尔灿——柏林的骄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19
第6版()
专栏:

马尔灿——柏林的骄傲
本报记者 许宏治
民主德国的住房建设搞得不错,柏林新建的住宅区之一——马尔灿,就是一个例子。
马尔灿位于柏林市东部,从市中心乘汽车约半个多小时可到。据说这是民主德国最大的一个建筑工地,南北长达7公里。6年前开始地面建设,计划建造6万套住房,现在已完成3.8万套。全部建成后,这里将有15万居民。
按照规划,整个住宅区划分为若干个独立建筑群,每个建筑群约可容纳5,000至8,000居民。除住宅外,每个建筑群都有自己的超级市场、商店、餐馆、学校、幼儿园等各种生活设施,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居民买东西、孩子上学都不用穿越主要大街。
乘高架车可以直达市中心的亚历山大广场,交通方便。按照规划,居民从家门口到交通干线的距离都不超过400米。
为了保持环境的清洁、空气的清新,这里在建筑新住宅的同时,注意绿化工作。街道两边已经树木葱茏,绿草如茵。整个住宅区绿地面积达200公顷。楼群之间还有河水环绕。居民生活废水经过净化后流入河内,既解决了废水处理问题,又美化了环境,还可以养鱼。
在住宅区开始建设的初期,楼房的式样和颜色有些单调。马尔灿的建设者们发现以后设法加以改进。现在,高低、形状各不相同的建筑错落有致,黄、白、蓝、红等各种色调搭配协调,令人赏心悦目。不少房屋上有壁画装饰,有的楼房之间还有雕塑、喷泉、花圃等等。学校、超级市场等建筑物都有独特的风格,一眼就能和住宅区分开来。
马尔灿共有三个建筑联合公司。一个负责地下工程,一个负责地面建筑,还有一个负责内部装修。地下工程包括打地基和铺设自来水、排水、煤气等各种管道,工程比较复杂,但对整个建筑物的质量关系很大,因此有严格的规定,必须首先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才能开始进行地面工程。在每个建筑群里,首先动工建设的不是住宅,而是商店、学校、幼儿园等生活设施,使居民一搬进新居,生活就很方便。建筑全部采用钢筋水泥板装配,既降低造价,又节省时间。内部装修也全部采用预制部件,因而进度很快。
据工地负责人介绍,马尔灿的新住宅中,60%为三间一套,10—15%为四至五间一套,20%为二间一套,一间一套的不超过10%。平均每套住房面积63平方米。新住宅原则上按家庭人口进行分配,平均每人一间。四间一套的面积96平方米,每月房租180马克。退休者和多子女家庭可享受优惠,每月仅29马克。
马尔灿的新住宅区是柏林的骄傲,也是整个民主德国住房建设的缩影。1971年,德国统一社会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要把住房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加以解决,决定到1990年要给全国每个家庭准备一套新住宅。目前就全国来说,每1,000人口拥有400套住房,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在东欧各国中首屈一指,比苏联高出一倍多。
但民主德国朋友说,目前在住房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家庭由于子女长大后搬出去单住,家庭人口减少了,但住房并未相应减少,因而住房过于宽裕;同时另一些家庭却住房还有困难,没有达到规定标准。另外,柏林还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住在条件较差的旧式楼房里,缺少卫生设备。目前,政府正在有计划地对旧住宅进行改造。经过改建的旧住宅,外表仍保持了原来的样子,但内部已整修一新,增添了卫生设备。
民主德国在住房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和建筑工人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在马尔灿,我们见到了建筑工人的优秀代表科尔曼同志。他是民主德国最有名的建筑工人,曾荣获劳动英雄称号和马克思勋章(获得马克思勋章的全国只有两个人)。他面色红润,性格豪放,一举一动、说话,都不脱工人本色。他今年49岁,但在建筑战线上已经工作了30多年,曾参加过民主德国许多重大工程的建设。他当过铸造工,开过吊车,几乎干过建筑行业的所有工种。他忘我劳动,三十年如一日,勇于承担最艰苦的工作。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因而被誉为解决困难的能手。他曾多次担任青年突击队长,现在虽然年近半百,仍然感到自己很年轻,有使不完的劲。
科尔曼激动地回忆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来到柏林,这里还是一片废墟。如今这里已经完全变了样。每当看到柏林成群的新建筑,想到自己曾亲身参加过它们的建设,心中感到无比自豪。目前,他领导着马尔灿工程最艰巨的地下工程。柏林有这样的建设者,一定会建设得更美好!(附图片)
位于柏林东部的马尔灿是民主德国最大的一个住宅区。计划在这里建造六万套住房,现已完成三万八千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