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一面爱国兴学的光辉旗帜——纪念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七十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20
第3版()
专栏:

一面爱国兴学的光辉旗帜
——纪念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七十周年
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 张楚琨
陈嘉庚先生高举爱国旗帜,创办集美学校,已经七十周年了。在漫长岁月中,集美学校“百年树人”,“为国储材”,“桃李遍天下”,对于开创华侨在家乡捐资办学的风气,促进南洋华侨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集美学校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座丰碑。它有三点很突出:首先,创办人以“诚毅”精神,倾资办学,奋斗一生,直到最后一息,堪称为华侨中第一人,中外实业家中第一人。黄炎培先生说得好:“发了财的,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其次,集美学校形成了一条龙,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各种类型职业学校,以及高等学校,这样规模相当完整的“学村”,全国没有第二个;再次,集美学校解放前培养出毕业生近万名,解放后三十三年培养出毕业生约两万名,在全国私立学校中,毕业生之多首屈一指。
陈嘉庚先生受辛亥革命的激励,从新加坡回到家乡创办学校,出自强烈的爱国心。他在《南侨回忆录》中自述:“民国光复后余热诚内向,思欲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愧无其他才能参加政务或公共事业,只有自量棉力,回到家乡集美社创办小学校。”又在《集美小学记》中说:“慨祖国之陵夷,悯故乡之械斗,以为改进国家社会,舍教育莫为功”。有人说他是“教育救国论”,他对我解释道:“打倒列强靠枪,推翻清王朝靠革命,教育乃百年树人,不能立即拯救国家于危亡,这是事实;然而,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代都需要。”
陈嘉庚先生在兴办集美学校的过程中,知难而进,刚毅不屈,显示出可贵的硬骨头精神和民族气节。1932年,陈嘉庚公司因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陷于极度困难,不得不接受外来资本,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英国一家垄断资本的银行利用股东地位,胁迫陈老停止维持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陈老断然拒绝说:“不!企业可以收盘,学校决不能停办!”他同英国垄断资本集团斗争的硬骨头精神永远铭刻在华侨的记忆中。日本投降后,横遭日机滥炸的集美校舍亟待修复,美蒋“善后救济总署”表示愿予“赈济”,陈老大义凛然,拒绝接受帝国主义的“嗟来之食”,复信称:“国家不幸,遭抗战之损失,战事告终后,又不能奋志自立,以图强盛,反而依靠外国救济,政府如是,社会如是,华侨机工复员亦如是,甚至教育机关亦如是,其可耻可悲,可羞可痛,为何如耶!”他把民族气节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从不拿原则做交易。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陈嘉庚先生精心擘划,刻意经营,集美学校的规模在解放后达到历史最高峰。人民政府先后拨款800万元,为集美修建、新建和扩建校舍(新办华侨补习学校和轻工业学校),扩建面积等于解放前校舍总面积的三倍多。这些建筑物中有当时厦门市最高层的“南薰楼”,有可容4,000人集会的福南大会堂和可容3,000多观众的体育馆。1956年人民政府对集美学校经费实行全面负责。1961年陈嘉庚先生逝世时,集美学校学生总数达一万一千多人,创集美校史上最高纪录。
五十年代我在厦门工作。1959年8月23日,数十年来罕见的十二级以上的特大台风袭击厦门。第二天晚上我到集美值班,协助抗灾工作,住在陈嘉庚先生住所兼办公处。他已86岁高龄,又带癌病,一夜没有睡觉,巍然指挥教职员工投入抢救战斗;及时打电报给周总理、中侨委和省人民政府,报告集美学校受灾损失情况,政府很快拨救济款80万元给集美学校修复校舍,交陈老掌握使用。我很少看到陈老象那一次那样激动,对我说出一句久久藏在心里的话:“知我者党也”。
我们归侨、侨眷和侨乡的人民要学习陈嘉庚爱国主义精神,为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为建设侨乡的精神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附图片)
厦门集美学村一角。新华社记者 李开远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