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草是牧业之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21
第2版()
专栏:西北通讯

草是牧业之
本本报记者 郭伟成 黄际昌 颜世贵
西北地区的畜牧业,自古“为天下饶”。“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敕勒歌》描绘的就是古代西北牧场的壮丽风光。
我国五大牧区,西北有三:新疆、甘肃和青海。甘肃全省6.8亿亩土地中,可利用的草原面积有1.3亿亩。在青海省的10.8亿亩土地中,可利用的草原有5亿多亩,占全国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15.2%。这两省的牲畜存栏数都在2,000万头以上,在全国畜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应该说,甘肃、青海的畜牧业潜力是很大的。按每百亩草场的生产能力计,全国平均生产23斤肉,甘肃平均产肉20斤,青海仅5斤。如果同其它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大了。一些多年从事草原畜牧工作的同志对记者说,关键是草场质量太差,产草太低。
我们访问过的甘肃省夏河县,是个纯畜牧业县,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地带。近两年来,由于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牲畜总增率比1979年增加5.2%,而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比1979年增长1.23%和0.02%。当地同志说,由于天然草场退化,产草低,平均亩产鲜草比1959年下降20%以上,枯草期又长达7个月,每年春季牲畜都处于半饥饿状态,全县每年因此损失15万头牲畜。青海省每年枯草期长达8个月,而羊的孕期、产羔、哺乳都在枯草季节,仔畜的繁殖成活率仅为50%,成畜的死亡率平均达7—8%,每年春季都有成百万头牲畜,在饥寒、疾病中死去。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年复一年。草原退化造成的草畜矛盾,阻碍着畜牧业的大发展。
草为牧业发展之本。但是,发展草需要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当然更重要的是领导问题。三十多年来,甘肃的畜牧部门八起八落,每次精简或合并,都首当其冲。畜牧部门一直处于农业部门的附属地位,牧业得不到重视,草原被破坏,单一抓粮食,在这样的情况下,改良草场,从何谈起!
青、甘草原的优势不在粮,而在畜。胡耀邦同志指出,种草种树,发展牧业,是治穷致富的根本大计。从这些地区的实际看,靠种粮致富,达到小康水平是不可能的。象夏河这样的纯畜牧业县,海拔3,000米,年均气温只2.6度,居然还有半数的社队半农半牧。人们算了一笔账:10个半农半牧公社人均年收入85元。如果退耕还牧,1个人可养4头奶牛,10只细毛羊,年收入365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海省总结了过去在牧区毁草种粮,以农毁牧的教训,在牧业集中的6个自治州内,将过去种粮不保收的30万亩地退耕还牧。人们说,以前那样的蠢事再也不能干了。今春以来,青海省改变了老一套“几定一奖”的做法,开始推行牧业大包干,牲畜和草场一起分到户,固定草场的使用权。结果,牧民集生产和经营于一身,想方设法合理利用草场。有的地方,牧民提前一个月进入夏季草场,促使冬春草场尽快恢复生机,避免了以往“吃大锅草”时的滥牧现象。
看来,只要认真推广草原、牲畜大包干责任制,对围栏、人工草场包干到户,把草原的使用权、管理权、培育权结合起来,用政策调动广大牧民保护和改良草场的积极性,即使在现有条件下,也可以大幅度提高产草量和载畜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