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一位归国博士的情怀——访苏州医学院副院长杜子威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21
第3版()
专栏:回敬的人

一位归国博士的情怀
——访苏州医学院副院长杜子威教授
本报记者 周昭先 袁养和
早在三年前,苏州市曾有过这样一桩传闻:苏州医学院有一位从日本回国的脑外科博士,侨居日本的父亲特地为他在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建了一个脑外科和脑神经病研究室,全套设备和仪器,价值人民币一百万元;而这位博士戴的却是一只苏州产的45元的手表。……
一年多来,记者先后两次访问了这位博士。他叫杜子威,今年48岁,现任苏州医学院副院长。
第一次访问是在苏州。杜子威告诉记者,他的父母都在日本,父亲是苏州人,母亲是日本人,他出生在日本。1969年获东京庆应大学博士学位,1972年偕同爱人回到祖国。
“听说你父亲为你建了个研究室,花了不少钱……”记者笑着问。
“是的,是的”,他笑道,“全部投资,折合人民币一百万元。我已经无偿地献给国家了,作为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一个研究室。我嘛,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研究人员。”
“听说你的手表……”
“哦,哈哈”,他忽然笑起来,高高扬起左手,十分自豪地说,“国产的,苏州牌!走得相当准!为买这个表,我还写信给父亲,说我们苏州也出手表了!”他告诉记者,他家的电视机,也是苏州产的——十四英寸“孔雀牌”。
研究室的同志告诉记者,杜子威是研究室主任。他平时除了抓科研以外,还要搞教学,参加门诊,到病房值班。在科研工作中,他从人员调度、搜集药物器材,直到翻阅外国文献,都亲自动手,而且常常深更半夜被从床上叫起来处理紧急问题。工作是如此紧张、艰苦,可是他却甘之如饴,成天笑吟吟的。……
去年12月,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记者在北京又一次访问了出席大会的杜子威。头回生,二回熟,这次谈话比在苏州随便多了。
“听说近年来,你曾经好几次随代表团出国,每次都是两袖清风,什么都没有买,是吧?”记者开门见山地问他。
“哈哈,谁说的?”他谦然笑道,“这是代表团的规定,我不过是照规定办事。要说什么都没有买,也不符合事实。每次回国,我都买一些丝袜、圆珠笔之类的东西,送给同事们。”
在记者恳请下,他谈了几次出国的一些情况——
1979年,他带领苏州医学院的四位同志赴日本名古屋卫生保健大学签订学术交流的议定书。离开日本七年了,家里的亲人听说他到来,喜不自禁。然而,杜子威在整整两个星期紧张的工作结束以后,才利用代表团上街观光的空隙,回家一趟,吃了一顿中饭。第二天,便带着代表团返回祖国了。
1982年春节,他再次赴日。代表团的工作结束后,他因另有公务,暂时留下来。为了节省开支,他从宾馆搬到父母处住宿。回国时,父母要让他带回一台彩电。杜子威却说:“电视机,我已经有了,眼下最需要的是同我这个专业有关的资料,方便的话,以后常给我寄一点。”……
如今,杜子威被选为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他在科研工作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回国11年来。他带领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研究室的同志,完成了人脑恶性胶质瘤细胞培植等九个科研项目,使我国脑神经病的研究,在某些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附图片)
杜子威教授(右)在实验室里。 新华社记者 方爱玲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