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倾家兴学风范在——写在陈嘉庚先生铜像揭幕的时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22
第3版()
专栏:

倾家兴学风范在
——写在陈嘉庚先生铜像揭幕的时候
本报记者 张铭清
秋天的厦门,天蓝海碧。集美“归来堂”前的花圃,松柏凝翠,百花竞秀。
10月21日,是陈嘉庚先生109周年诞辰,也是他创办集美学校70周年纪念日,陈嘉庚先生的铜像揭幕典礼在这一天举行。
帷幕徐徐揭开,人们看见栩栩如生的陈老先生,正风尘仆仆地迎面而来。他右手握着手杖,左手提着呢帽,外衣搭在右臂,吊带垂过双肩,慈祥的目光透过镜片,欣慰的笑意挂在嘴角。先生身后的石碑上,刻着毛主席1945年11月8日赠给他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八个大字。远处,鳞次栉比、重檐飞脊、风格各异的建筑群,就是蜚声中外的集美学村。这里有4所大专院校、3所中专、1所中学、1所小学和1个幼儿园,2,000多名教职工,近7,000名学生。70年间,成千上万的集美校友,从这里走向五大洲。桃李满天下,嘉老是当之无愧的。
在陈嘉庚先生故居,记者见到集美学校校委会顾问、原校长陈村牧同志。提起往事,陈老陷入深情的回忆。
陈嘉庚先生从1913年起独资创办集美学校,1921年创立厦门大学。闽南有70多所中小学,得到过他的捐助。他常对人说:“我是一个商人,不能直接为国家为民族服务,惟有将我经营企业所得金钱,毫不吝惜地用来兴办教育文化事业,培养各种有用人才,为拯救和建设祖国尽力,这是我的义务。”先生认为,
“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于是,他先后将1.5亿多元资金用于兴办教育。即使在经济窘迫,借款负债的时候,先生仍然百折不挠。他说:“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1961年先生以88岁高龄在北京逝世,弥留之际,他立下的遗嘱依然是:“学校要继续办下去。”陈村牧介绍到此,眼里闪着泪光说:“嘉老常说,该花的钱拿千百万在所不惜,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浪费。”
记者登上二楼,瞻仰嘉老的故居时,这句话得到印证。那油漆剥落的办公桌,破旧不堪的沙发,打了补丁的皮箱、被子、蚊帐、衣服、皮鞋、雨伞、自制剃胡刀……。这一切,向人们诉说着主人的俭朴。如果不是亲眼见,很难令人相信,这里竟是一位拥有万贯产业的富商居室。嘉老每月300元薪水,除留15元伙食费外,全部交学校公用,自己却节衣缩食。一位担任过厦门市委书记的同志告诉记者,有一次陈先生请他吃饭,桌上只放着两碗地瓜粥和四碟小菜。这位书记惊异地指了指桌面:嘉老,您就吃这个?先生点了点头,端起碗大口大口地喝粥。
在归来堂,嘉老的侄儿陈仁杰告诉记者,他们的祖居1940年毁于日军轰炸,嘉老却一直不让重修,以致子孙回国要借房子住。他老人家捐资建了14万平方米校舍,却没有为自己盖一间住房。直到1957年,先生才打算用3万元盖座房子,以供回乡子孙作安身之所。周总理知道嘉庚先生这个打算后,当即指示有关部门,按陈老先生的意思办;但3万元太少,要建大一点,按15万元建造。遵照周总理指示建造的归来堂,如今同先生的铜像、陈嘉庚故居、陈列馆浑然一体,形成一组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园林建筑群。
与集美学村相映成辉的,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大学。曾担任厦大校长办公室秘书的何励生,年届83岁,至今依然记得,嘉老每月对厦大都有简短明了的信函。从聘请第一流的教授到购置各种动植物标本,先生都一一操心。学校提出各种合理要求,都可得到满意的答复。他不但亲手设计校舍,还亲临施工现场。解放初,他住在集美,每星期乘船渡过海峡,走几里崎岖山路,到工地察看,风雨无阻。嘉老这种一丝不苟、事必躬亲的作风,为教职员工树立了榜样。人们回忆起来,至今赞叹不已。
当年的老校工蔡文地谈到,嘉老对课桌椅的式样,教室的窗玻璃,小至铜蝴蝶那样的建筑材料,都悉心设计。他提出的一字型建筑方案,使宿舍、食堂、教室摆成一条龙,为学生学习、生活方便着想。先生到学校来,从厨房到厕所,常摸摸门窗有无灰尘,闻闻厕所有没有臭味,看看校园里花草长得如何,还对工人亲切地问长问短。老蔡说到这里,两眼湿润,不住地抹抹爬满鱼尾纹的眼角。
“教育乃立国之本,兴学为国民天职”。嘉老生前不仅多次宣扬这个观点,而且身体力行。如今,可以告慰嘉老的是,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我们党和政府已经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放在重要战略地位。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党的侨务政策的落实,广大华侨爱国爱乡的热情空前高涨。就在陈老先生的故乡福建,成千上万的侨胞,以嘉庚先生为楷模,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各种侨办事业方兴未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