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临江乡修塘防水——走群众路线的一个例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12-29
第3版()
专栏:党的生活

临江乡修塘防水
——走群众路线的一个例子
萧容 林韦
有许多建设必须国家花钱,也有许多建设不一定要国家花钱。有的场合,国家花了钱也能把事情办糟;有的场合,国家不花钱也能把事情办好。这是决定于工作同志怎样领导着群众去办。
在甬江入海处的北拐角上,有一个乡叫临江乡,属浙江镇海县。隔着县城就是大海。全乡十一个小村,一千多人口。江边五个村,常受潮汛之灾,土是咸的,农民大多数种棉,俗名咸地人。里面六个村,地势高些,又隔着河沟,潮水不容易冲进来,土是淡的,农民大多数种稻,俗名淡地人。
修塘防水,是临江乡一年一度的大事。小潮汛年头,江塘破损很少,江边棉农随便修补修补也就行了。一到大潮汛年头,江塘破损很大时,困难就来了。棉农急着要修,人手不够;要稻农一块来修,稻农不愿意。不愿意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潮水不容易冲着自己;一个是平常到塘上割牛草时,棉农要来干涉。有几个稻农并且被夺过草篮和镰刀,心里有仇气。所以他们宁愿多去挖挖河沟,蓄水灌稻。
去年七、八月两次大潮汛,比十多年来那一年都厉害。一千四百多丈江塘,冲毁四百七十多丈。棉田淹完了,棉农遭了重灾。稻田也因为河沟灌满咸水,收成不如往年。为把咸水一斗一斗车出去,还费了好多人工。不过比起棉农的重灾来,稻农就觉得自己没遭什么灾。
八月大潮汛一过,区干部就跑到临江去召开会议,动员修塘。棉农都愿意,就是稻农怎说也不参加。几个有仇气的一吵叫,差点打起来。会议无结果而散,区干部也从此再不去了。他们说:“这村群众太落后,没法办。”因此,一直延迟到今年春天还没有解决修塘的问题。其后,又经过县水利指挥部的王副指挥出了岔,自作主张地说政府能出粮修,实际是政府困难很大,只能拨粮修海塘,没有力量能顾到江塘。所以,王副指挥的话变成了“空头支票”。而且县级领导机关也因没有办法而对修江塘采取了恶劣的不管态度!
一直拖到六月十四日,宁波地委李同志到镇海检查县委工作时,发现临江乡的报告,说这事不能不管。县委说没办法,李同志便自己跑到临江,找了几个乡村干部研究。大家一听说还是没粮,都败了兴。没饭吃啦,没工具啦,车水忙啦,时间晚啦,摆出一大堆困难。可是问他们今年不修行不行,又都说不行。怎么办呢?李同志一面给大家计算政府的困难,说明海塘江塘都要政府出粮确实做不到;一面拿山东群众自己修黄河的榜样给大家看。这时候,大家看清了政府的难处,开始有点回心转意,想着自己来修。可是又觉得本地群众私心大,不团结,没组织,怕困难,比不上山东群众。便要求政府下个命令,谁不干也不行。李同志又拿许多事实说明靠命令办不好,一定要靠群众自觉。最后答应派干部来帮助发动群众。大家接受李同志的建议,决定回去先和群众商量一下试试看。
过了两天,县里正式派了三个干部来领导修塘,都是青年团员。他们工作经验不多,可是牢记着要走群众路线,不能强迫命令,不能恩赐代替。他们告诉乡干部:以前县里没来领导,犯了官僚主义,已经做了检讨。这回下了决心,一定要领导群众克服困难,把江塘修好。乡干部一听县里下了决心,又有人来领导,信心都高了些。就是还不能相信“说服动员”这个办法。三个团员帮大家想了一顿,想起中心小学校长在乡里很有威信。以后又想起各村教员,老有经验的修塘土工程师阿雨,还有三个容易说通的稻农村干部。决定都去访访看。
计议已定,就分头出去访问,说明政府困难,顾了海塘顾不了江塘,现在决心领导群众自己来修,请大家帮助说服动员群众。访问的结果,成绩很好。中心小学校长特别热心,表示一要动员各校师生去宣传,二要自己去说服学校住村的群众。各校教员,也都愿意去动员一部分熟识的群众。阿雨愿意担负一切工程计划,分配和督导工作。
三个稻农村干部,也很快就说通了。他们很明白:修好江塘,潮水灌不进河沟,一来省得稻农排咸水,二来稻也能多收些。他们拿这个利害关系,又去说服别的稻农干部。棉农干部见他们热心帮助修塘,就向他们保证冬天帮助稻农挖河。这一来,稻农干部更加满意,动员别人也更有道理了。
到第三天,有十来个村干部变成了积极分子。其中四个觉悟高的青年,被介绍加入青年团,热情更高,决心起带头作用。里面有棉农也有稻农。这是打破隔阂、团结互助的开端。
当天召开全乡十一村六十多人的村干部大会,这些积极分子在会上起了很好的作用。他们解说修塘对稻农的利害关系,相互保证现在好好修塘,冬天好好挖河。一个稻农青年团员激昂地说:“国民党时期,我们分成咸地人和淡地人。现在共产党教育我们,懂得了农民都是一家人。今天种棉的遭灾挨饿,我们种稻的也不能坐着不管!”稻农听着,多数都说讲得对。有一个老头因为自己被棉农夺过镰刀草篮,一直叨叨不休。稻农批评他说:“修塘是大家有利,你不能光说自己的小事!”老头一看没人附和,再也不说了。
阿雨和教员们在开会以前,就计算了各村各户地亩人口,分配好工口、工段。会上当场宣布,征求大家意见。大家都说公平合理,没有偏向。自动表示要保证完成。中心小学校长也表示要率领全校师生参加修塘劳动,和大家比赛。情绪很高。乡长问还有什么困难,大家说:“今天全乡成了一股劲,都来修,没什么大困难。”口粮问题以前是个大困难,现在全乡一算,一个人还轮不到三天工,困难就很小了。有少数十分困难的户,积极分子们说:“凑几斤粮食给他,不要紧!”以前稻农说车水、耘田忙,现在自己想办法调剂,也都说“不成问题”。棉农情绪更高:他们自动提出借工具给稻农使用,由棉农自己凑粮照顾阿雨家里生活,购买涵洞工料(共需四百来斤大米)。当场声明:“不让稻农出了人工再出钱。”
经过这次会议,村干部的思想一致起来,大家分头回各村动员群众,开大会。道理一讲通,一般群众都承认这事对大家都好。加上几天来教员、学生和积极分子们的宣传,群众中已经有些思想准备,很少人表示反对。有些做生意的不愿意参加,农民对他们说:“种田人遭了灾,你们的生意也做不好。”他们想想道理也对,就不再推托了。有的稻农村少数群众斤斤计较工口、工段分配上一星一点的出入,村干部说:“咱们都是些红脚梗(种田人),那儿能算得一丝不错!”“你们轮班去,我们天天去;你们出一工,我们出十工。不用计较啦,看我们的!”群众见干部这样卖力,这样为公,分配上又没有大不了的差错,也都不再计较了。
棉农村里,干部对群众普遍进行团结稻农的动员:“咱们家离塘近,可以叫家里时常烧点茶给大家吃”;“如果有些稻农说气话,不卖力,咱们要忍着点,不要动气”;“有些稻农不会修塘,修得慢,修得不好,咱们要自动帮助,别叫他们为难。”
六月二十六日正式动工以后,教师和学生们敲着锣鼓赶来参加,江塘上非常热闹。各工段群众一面干活,一面说笑打趣,很少有偷懒的和不高兴的。阿雨因为大家自动照顾他七十斤大米,干得特别起劲。来来回回不停地跑,一点点小毛病也认真指拨纠正。棉农家的妇女们满桶满桶送着新茶,什么时候要喝都有。午间,大家带来的饭食凉了,妇女们拿回家去给蒸热送来。有的稻农修不好,夜里棉农自动加班给补修好。全乡充满友爱互助空气,没有了牢骚不满、互相埋怨之声。镇海县委来慰问群众,群众说:“我们不觉得辛苦。去年国民党拿着刺刀逼我们挖祖先坟,才真辛苦哩!”
为着支援修塘和以后的生产,中心校长帮助干部劝说有粮户,借出一千五百来斤粮食。乡、村干部积极分子也有些自动个别借粮给困难户吃。因而口粮问题并没有影响到修塘工程。
各村负责干部每天带领轮班的群众上塘,一块作工。从头到尾,没一个偷懒不去的。第七村村长(稻农)家里吃的很不好,也一点不肯落后,一直顶到底。他们号召互相观摩比赛,鼓舞劳动热情,使作工效率比以往那一年都高。阿雨这样有三十年修塘经验的人,这回也算错了账:他原来计算总共需要一千九百工,最后只用了不到一千工。他没有算上群众的积极性。七月二日,四百五十丈江塘就全部修好了。完工后全乡评选模范,当选的有棉农也有稻农,有棉农村也有稻农村。棉农稻农的团结,更加巩固了。
余工还多,大家又自动把不在计划以内的也补修加固一下。并且沿着镇海城南的江边,修筑了一百八十丈较矮较薄的新塘。
临江乡从此成了镇海县工作较好的乡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