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这桩公案何时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22
第5版()
专栏:调查汇报

这桩公案何时了?
本报记者 张国荣
北京西郊海淀区的中关村,居住着为数众多的科研人员,素有“科学城”之称。在人们的心目中,这里应是一个环境幽静,宜于科研工作的优美场所。
然而,最近记者来到“科学城”的时候,却发现这里并不那么美好。“科学城”的中心地带横卧着一家工厂,老远就会听到它发出的震耳噪声。
这家工厂,就是北京市工程机械附件厂。它建于1967年,原是中国科学院的职工家属兴办的一个小厂。1976年工厂扩大后,上交给海淀区工业局,1978年又归属北京市机械工业局。
这个工厂以手工操作为主,日夜生产。生产过程中,经常发出大锤敲打铁板的巨响和电锯的刺耳声,以及其他噪音。因工厂离科研大楼太近,楼里开会讲话听不清,重要的学术报告会不能在这里举行。一些科学家想看点书,即使紧闭门窗,也被噪声吵得看不下去,只能“望书兴叹”。靠近工厂的87楼和88楼的居民们更是苦不堪言。工厂修建的锅炉房、澡堂,距离87楼只有1.5米;两个大烟囱离楼房不到10米,高度与楼顶相同,滚滚浓烟随风直窜居民楼内,尽管关紧门窗也无济于事,室内照旧落满煤灰,充满煤烟气味。1981年这个厂又新建一排自行车棚,棚檐距楼房只有1.4米。住一楼的居民晴天不见阳光,雨天雨水溅到室内。人们白天工作受极大影响,夜晚也难以得到休息。巨声噪音加上青年男女工人的嬉戏打闹声,收录机的喇叭声,一闪一闪的电弧光,彻夜长明的高压水银灯,搅得许多人久久不能入睡。在这种年复一年、夜以继日的一片杂乱声的强刺激下,不少人的情绪都变得经常烦躁不安,很不正常了。由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居民同厂方的矛盾日益加深,关系有些紧张。
这个工厂从开始就是违章建筑,是一个噪声源。早在1967年,动物所、物理所、计算所、声学所等就多次向科学院反映意见。1970年,动物所主动让出一块饲料试验地,供工厂搬迁之用,中国科学院院部也已批准。1972年,科学院有关部门却又无端把这块地收回交其他单位使用。上述各所的负责人无奈,只好联名给科学院和北京市领导写信,要求派人前来调查解决。此信一去十年,音讯杳然。这期间,只见附件厂盖厂房,添工人,进器材,加快发展,却不见有谁来过问它的噪声扰民问题。
粉碎“四人帮”后,国家步入正轨。在五届人大会议上,87楼和88楼的居民们请当时还住在这里的人大代表、数学家陈景润同志代呈意见书。在大会分组会上,陈景润历数附件厂的扰民之事,呼吁有关部门尽快调查解决。87楼、88楼的居民们看到报纸登出这个发言摘要后,真是欣喜若狂。他们满怀希望地等待着;但是,等来的却是北京市机械工业局给陈景润同志答复的一个抄件。抄件的大意是,承认附件厂扰民,而解决办法是把工厂退还给科学院处理。“皮球”踢给了科学院。而科学院有关部门在经过一番研究后,认为不能接受。事情不了了之,附件厂噪声依旧。
十六年来,科学院的一些科研人员和他们的家属,一直盼望着能有一个安静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们曾就附件厂的噪声扰民问题,向有关方面反映过多次,但问题一直不得解决,致使矛盾愈来愈激化,口角变成了伤人毁物的“战斗”,谈判变成了抓人。我们国家的一批科研人员,常年生活在这样的噪声海洋里,工作、学习受到严重干扰,身心健康受着折磨,如果我们的有关部门和人员,都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一想,为四化大业想一想,这个问题也许就解决有望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