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魏玛之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23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魏玛之夜
许宏治
魏玛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西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它座落在伊姆河畔,绿水青山,花丛树荫,加上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充满诗情画意。尤其使魏玛人感到自豪的是,魏玛和德国大文豪歌德、席勒的名字紧密相连,是他们长期生活过的地方。
我们来到魏玛时,适逢歌德诞辰234周年,因而有机会和民主德国朋友一起,出席了德国古典文学研究所举办的纪念晚会。
晚会是在市内弗劳恩普兰广场歌德故居举行的。这是一座1709年建造的巴罗克式的三层楼房,背后是一个小花园,故居楼内和花园里,到处点起了明晃晃的蜡烛,呈现出一派隆重、庄严而又热烈、欢快的气氛。
晚会的第一个内容是在花园内临时搭起的舞台上演出歌德18岁时创作的短剧《恋人的心境》。这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作品,描写了两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由魏玛高等音乐学校的学生演出。他们的精采表演博得了全场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演出结束后,人们有的坐在一张张方桌旁喝咖啡和香槟酒,有的参观歌德故居和设在故居内的歌德博物馆里的歌德生平展览。
歌德在1782至1789年和1792年至1832年,两度在这里居住,前后共达近五十年。十八世纪时,德国还没有统一,境内有许多公国,魏玛是其中之一。当时,歌德在魏玛公国担任枢密顾问官和首相。初到魏玛时,他住在城外魏玛公园里的一处寓所,那是魏玛公国卡尔·奥古斯特公爵赠送给他的。这座前有草地、后有小山的两层小楼现在还在,并且开放供人参观。后来,政务的繁忙使歌德感到需要有一处更为宽敞的住所,因而于1782年夏初租下了城里的房子。1792年歌德从意大利旅行归来后,卡尔·奥古斯特公爵把这所房子也买了下来,赠送给他作为官邸。歌德就在这里一直居住到逝世。
歌德故居的整个格局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前部的几个房间很宽敞,陈设讲究,装修精美,显得富丽堂皇。这里是歌德用来接待客人,和达官显贵们周旋应酬的地方。歌德收集的大量艺术珍品也陈放在这里。
后部是歌德私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这里的一切和前部适成鲜明对比,显得十分简朴。几个狭小的房间,一个是歌德的工作室,一个是卧室,此外还有一个比较大的藏书室,一个小会客室。前部那种讲究的家具、豪华的陈设,这里一概没有。歌德在一次谈话中曾经解释说,“豪华的房间和优雅的家具是为那些不善于、也不愿意思考的人准备的”、“舒适、精致的家具会妨碍我思考,使我变得消极懒惰”。
现在,这里的一切都保持着歌德生前的原貌。他的工作室里只有书桌、椅子等几件家具。歌德就是在这里写出了世界名著《浮士德》等不朽作品。工作室旁边的藏书室里,收藏着歌德的6,000多册图书。
歌德的卧室和工作室相通,陈设更为简单,只有一张床、两张小桌、一个脚凳和一把扶手椅。1832年3月22日中午11时半,歌德就是在这把椅子上溘然长逝的。
在歌德生平展览室里,陈列着不少歌德用过的科学仪器和制作的标本,表明这里的主人不仅是一位诗人、文学家,而且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和广博的知识,对矿物学、地质学、生物学、化学和人体解剖学都有研究。展览以《浮士德》为主线,详尽介绍了歌德一生的事业和成就。展览中突出了《浮士德》中的名句:“在自由的土地上,站立着自由的人们。”这是歌德的理想。
歌德一生在文坛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硕果累累。他说过,“文艺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他的作品也的确已经成为全人类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歌德不仅属于德国,而且属于世界。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他充满缅怀和仰慕之情。这,大概也就是参加晚会的人们久久不忍离去的原因吧。
夜深了,在歌德故居里人们兴犹未尽,但我们还要赶回埃尔富特,不得不告辞。这一个美好的晚上,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中。(附图片)
歌德诞辰234周年纪念晚会 许宏治 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