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笑迎“哈雷”人不老——访八旬天文学家张钰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24
第4版()
专栏:科学家专访

笑迎“哈雷”人不老——访八旬天文学家张钰哲
本报记者 古平
在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的书桌上,放着一本《哈雷彗星今昔》,封面上画着一条在夜空中闪亮的长尾巴,象把大扫帚。81岁的张老说,这本书是为了迎接1986年哈雷彗星再次回归而撰写的。“再过两年多,我又能第二次和哈雷彗星见面了!”张老显得十分兴奋。
是啊!哈雷彗星每76年回归一次,周期和人生的寿命相比,算是比较长的。一生中能够两次看到哈雷彗星的人是不多的。上次哈雷彗星在1910年回归时,他才8岁。而今他已成为我国天文科学的开拓者之一。
他向我介绍:彗星是太阳系中最淘气的成员。它们的形状千变万化,运行路线有顺有逆。
1910年4月20日,哈雷彗星回到离开太阳仅仅8,870万公里的近日点,然后扬长而去。经过38年的奔波,它到达海王星轨道之外,距离太阳53亿公里的远日点,然后踏上归途。现在,它已到了土星轨道附近。它归心似箭,正以每秒11公里的速度向我们奔驰而来。它的轨道是扁长的椭圆形。离太阳近时,因受强烈的太阳照射而发光,生出了“尾巴”,越近尾巴越长。
十七世纪,一位英国天文学家,第一个算出它的轨道,发现了它的周期。那是1682年,致力于彗星轨道研究的哈雷观测到一颗彗星。他发现这颗彗星和前人观测到的彗星,轨道彼此类似。他猜想这是同一颗彗星的三次回归,经过浩繁的计算研究,他断言这颗彗星1758年底或1759年初将会再次回归。然而,哈雷必须活到102岁才能亲眼看到自己的预言被证实。他自知这是没有希望的,却仍然坚持研究。在哈雷逝世十七年后的1759年,这颗彗星果然出现了。哈雷的预言能那么准确,实在令人惊异。为了纪念哈雷的伟大功绩,后人便把这颗彗星称为哈雷彗星。
六十年代,张钰哲和他的助手们在11天时间内,曾连续发现了被命名为紫金山一号和紫金山二号的两颗彗星,这在天文史上是少有的。这两颗彗星的运行周期都在七年左右,属于木星族。后来,他们又发现了一颗抛物线轨道的彗星。
他说,周期凡小于二百年的被称为“短周期彗星”,它们的总数将近100颗。周期长的能达千年或万年。它们的总数比周期短的多好几倍。
从1977年起,75岁的张钰哲对哈雷彗星轨道演变的趋势和它在古代的回归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十分自豪地说,我国早在周初武王伐纣时期就有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此后,它的每次回归,史书上全有记载。
张钰哲以哈雷彗星1910年回归的轨道为起点,将它每次回归时过近日点的时间、周期长短的变化和几个轨道参数,往上推算,对历史上早期哈雷彗星的记录进行分析考证。他计算研究了哈雷彗星的40次回归,得出的数字是公元前1056年有一次回归,那正是武王伐纣的年代。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史学界的重视。这些研究加深了人类对太阳系的起源以及宇宙演化的认识。
张老说,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时,世界上有60个天文台对它作了3,085次观测,观测时间持续了20个月。现在,快速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太空航行的发展,给彗星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张老在他的著作中将哈雷彗星下次回归时最有利的拦截观测日期和宇宙飞船的轨道用图表示出来。他认为1985—1986年间,在哈雷彗星轨道的近日点前后,可以各获得一次拦截观测的好机会。
要和幼年时代见过面的哈雷慧星再度相逢,这位八旬高龄的天文学家内心无比喜悦。他说,到时候准备到南半球去进行观测。(附图片)
张钰哲教授在工作 丁 峻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