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一出风格独特的历史悲剧——评川剧《巴山秀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24
第7版()
专栏:剧评

一出风格独特的历史悲剧
——评川剧《巴山秀才》
郭汉城 章诏和
在某些新编历史剧中,常有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影射现实,二是因袭旧套。前一种牺牲历史生活的具体真实性而丧失历史的深度;后一种因陈旧而缺乏时代感,使观众产生了一种厌烦感,觉得历史剧创作的道路越走越窄了。正当戏剧理论工作者开始对历史剧从概念上重新探讨其内涵的时候,魏明伦、南国同志的大型川剧《巴山秀才》,以它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呈现在戏曲舞台上。
《巴山秀才》的剧本,取材于清末发生在四川的“东乡惨案”。光绪十一年(1885)东乡(今宣汉县)大旱,灾民推选袁廷蛟带头向官府围衙请赈。知县谎报民变,护理四川总督恒宝下令“剿办”,提督李有恒屠杀三千无辜。张之洞入川主考,东乡秀才借试卷申诉冤情,慈禧闻知下诏查办,总督采纳幕僚献策,将“抚办”札子换回“剿办”札子,斩首李有恒以平息民愤。从《巴山秀才》的整体结构上看,其主要情节及情节发展的趋势,基本上与上述历史事实相一致,可以说是一出在严格意义上忠实于历史的历史剧。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现成史料所提供的素材,具有十足的传奇味道与公案性质。如果作者满足于此,艺术的思维不能穿破历史现象的表层,那么根据东乡冤案编写的历史剧,便难以摆脱公案戏的窠臼。作者没有蹈袭传统的老路,也不为历史表面现象的戏剧性所诱惑,而把思想的探针,深入到历史现象的后面,揭示出历史的本质。在《巴山秀才》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清官断案,不是把命运寄托于某个贤明人物的身上,而是揭示封建社会末期统治阶级的腐朽和虚伪,人民逐渐从因袭的传统观念和幻想的封建迷雾里觉醒过来,摆脱出来,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已走到历史的尽头,新的历史行程就要启航。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在作品中对历史本质的揭示,不是依靠抽象的理性分析,而是对历史进行审美评价。把历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都统统溶化在人物活生生的行动里,体现于人物间的复杂纠葛之中。作为封建统治代表的五个人物——为了掩盖贪污赈粮的罪行和获取升官晋级假装同情人民、谎报民变、一手制造了这场血案的知县孙雨田,腐败愚蠢凶残专断、以残杀人民满足权势欲望的总督恒宝,唯上司的命令是从、指挥野蛮屠城的提督李有恒,以及为了掩盖统治者的罪行装模作样地要彻查惨案、用御赐毒酒毒死秀才孟登科的钦差和未出场的慈禧太后,他们不仅以残暴和虚伪对待人民,内部也同样如此。利害一致时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利害冲突时又勾心斗角,嫁祸陷害。孙雨田和恒宝合谋偷换“剿办”札子,把李有恒当了“替罪羊”,而钦差明知孙、恒是罪魁祸首,却拿李有恒开刀了事。作者依据这五个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复杂关系、斗争情势和不同色调的性格,透露出他们所代表的阶级的腐朽、没落、死亡的命运。
剧中作为孙雨田、恒宝们的对立面人物是巴山秀才孟登科,这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思想迂腐,一心想读书做官,对封建统治者充满着幻想。他无意中被卷入这场围衙请赈的斗争中,逐渐认识统治者的面目,逐渐抛弃幻想。开始,他相信孙雨田那套慷慨激昂的为民请命的言词,结果是三千人被杀,自己也几乎丢了性命。在这个教训中,他懂得了自己还不如不读书的袁铁匠聪明,决心放弃仕途,向上告状,为东乡惨死的三千无辜百姓鸣冤。他告到恒宝那里,若没有恒宝宠姬霓裳的救护,几乎第二次又丢了性命。他认识了恒宝这类大官的真实面目,但对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仍有幻想,于是借试卷申诉冤情,结果是点中状元,被御酒毒死。他的死亡,是觉醒的标志,也是幻想破灭的标志。从社会意义上看,是对几千年的旧思想、旧道路的否定。孟登科这个典型还有一层重要意义,他的觉醒,是人民群众斗争教育的结果,是人民的鲜血和自己的鲜血使他变得更聪明一些。观众在孟登科的悲剧中,不仅触摸到清末社会思潮的脉搏,而且得以探视历史的去向。
《巴山秀才》的另一个成就,在于把深刻的创作意图,体现在独特戏剧结构里面。《巴山秀才》是一出悲剧,但它是一出把悲剧与喜剧巧妙地结合的悲剧。剧中悲与喜、严肃与滑稽两种因素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又各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孟登科身上既有崇高的悲剧因素,又有滑稽的喜剧因素,他逐渐抛弃幻想、与反动统治者决裂、向人民靠拢的过程,就是由喜到悲、由滑稽到崇高的转化。另一方面,几个反动统治者,他们的灵魂极其丑恶、渺小,却被伪装的崇高掩盖起来。在斗争中,他们被迫暴露出真面目,逐渐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伪装的严肃、崇高向真实的滑稽、渺小发展。这两股矛盾的力量在斗争中相互制约、相互推动,各自向相反方向发展,引起无穷的波澜,无穷趣味,观众在轻快的笑声和心灵的震撼中,体验着悲和喜两种审美快感。我们中国的戏曲,从它开始形成起,悲喜剧因素就是相互结合的,这方面有丰富的传统,很值得学习。《巴山秀才》的作者熟悉传统,又能创造性的运用,这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当然,《巴山秀才》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孟登科下决心借试卷告状,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大关目。所以说它重要,是大关目,从剧情发展看,是一个大转折,从人物塑造看,不仅引出了一个钦差这个貌似庄严的小丑的出现,把双方的斗争和转化,推向了终点,完成了戏剧的任务,更重要的,这还是一个刻画孟登科思想性格、心理活动的极好机会,可惜作者没有紧紧抓住这个机会,正面去描写,而是用一种梦境的手法,轻轻把这个机会放过了。但不论如何,整个剧作确实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教益,提供了很可宝贵的艺术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