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未必就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27
第8版()
专栏:

未必就嫩
李志远
有幅漫画,那画上,一枝嫩竹,面对刚破土的竹笋,说:“嫩”。嫩竹长为成竹了,面对竹笋长成的嫩竹,说:“太嫩”。成竹白毛白鬓了,面对嫩竹长成的成竹,说:“还太嫩”。后生在先生眼里,总是离不开那个“嫩”字。
竹子而说人话,显然讲的也是人类社会的现象。例如,有些单位,选拔中青年干部进领导班子,选三十多岁的,说“太嫩”;选四十多岁的,也说“太嫩”;选五十多岁的,还说“太嫩”。照此下去,只好一直“嫩”下去,到“嫩”老为止。
俗话说:“儿子在老子面前永远是孩子”。对此话,平素不介意,现在想来,觉得此话也对,也不对。从生理、伦理上讲,它是对的。因儿子年岁再大总超不过老子,年岁再大也总是老子的儿子。但从为人处事上讲,它就不对了,因儿子有了独立生活、工作能力,还说他是“孩子”,甚至冠以“嫩”字,对他左也不放心,右也不放心,不许干这,不许干那,就未免有些荒唐。
孔子说:“三十而立”。而他的孙子子思,十六岁时,与宋国大夫乐朔辩论,驳倒了乐朔,乐朔老羞成怒,竟派兵围攻子思。就才学而论,十六岁就不能说嫩。现代中青年,在党的培育下,许多人思想解放,有知识,有文化,有创见,按说成熟得应当更快一些。这一两年来,一些中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很快打开了局面,就是雄辩的说明。事实上,有无胜任工作的思想水平和实际能力,才是辨别干部“老”“嫩”的正确标准。有这种能力的,年轻也不能说“嫩”;没这种能力的,年老也不能说“老”。
当然,人们思想上的习惯势力很难一下子克服,而选拔中青年干部,又主要靠老同志。因此,纠正的办法除了选拔者跳出老习惯的圈子,放开眼界,不拘一格外,如能广泛听听被选者的同辈及晚辈的意见,减少偏见,想必对解放一些“太嫩”的干部有些裨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