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献身宁夏建设事业的人——记几位科技人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28
第2版()
专栏:

献身宁夏建设事业的人
——记几位科技人员
蔡资奋
宁夏,是迫切需要各行各业的科技人才参加建设的少数民族地区。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沿海和内地来到这里,为开拓宁夏建设宁夏献出了青春年华,做出了显著成绩。
育种专家赵仲修
生长在云南的纳西族育种专家赵仲修,1951年由云南大学农学系毕业,来到宁夏。当时这里的小麦平均亩产仅150斤,他决心从育种着手提高小麦产量。三十二年来,他克服水土不服、生活不习惯等方面的困难,和同志们一起引进良种,培育推广,使宁夏的春小麦品种实现了三次更新,平均亩产提高到650斤左右。他培育的“斗地一号”春麦良种,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现在,他是区农科院农作物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主任,近几年和同志们一起,培育含蛋白质高的“宁春七号”良种,获得成功。这个新品种今年平均亩产900斤以上,最高达到1,127斤,更可贵的是,这个品种蛋白质含量高达15.2%,比“斗地一号”提高3%,推广后平均亩产可达到800斤。
目前,他正在加速示范推广工作,为宁夏春小麦实现第四次品种更新而努力奋斗。
革新闯将高尚如
解放前,宁夏年产煤炭只有两万多吨,现在已经达到一千多万吨了,即全区每人平均有原煤2.7吨,仅次于山西,占全国第二位。这个成绩的得来,与那些战斗在煤炭战线上的科技人员分不开。西北煤机厂二厂的工程师高尚如,就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生长在北京,1967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告别了在北京工作的未婚妻,独身来到贺兰山下,投入了大西北的建设。为了改变采煤技术落后的状况,七十年代,他负责的小组接受了设计长距离、大运量皮带输送机的艰巨任务。样机制出之后,他又下井与矿工们一道进行了十个月的工业性试验,得到了满意的结论。这项科技成果,不仅为我国综采设备填补了一项空白,而且每台设备可以节约外汇65万元,1981年荣获宁夏科技成果奖,1982年又荣获全国总工会技术革新奖。在最近三年中,他和同志们一起又设计出了3个系列16种新产品,为宁夏、为祖国的煤炭事业做出了贡献。
人民的好医生王澈
1959年,大连医学院公布毕业分配方案时,发给每个毕业生一面小红旗,让他们在全国地图模型上插旗表决心。在哈尔滨和大连这两个美丽城市长大的王澈,毅然决然地把红旗插到了祖国的西北角。就这样,他来到了宁夏。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固原地区医院当医生。有一次,他和另一位医生到离城120里的王洼公社去防治疾病。当时,他正生病,但仍不顾山高路远,从天亮步行到天黑,实在支持不下去了,才请人把他绑在马背上继续前进。晚上九点多赶到公社,第二天一早,他又背上出诊包下队了。他对病人有很深的感情,即使在他受极左路线迫害失去一条腿之后,仍然尽量为病人服务;在他当了科室主任、副院长之后,也从不脱离临床实践。他为固原地区治愈了许多回汉族患者,也为固原地区培养了许多回汉族医护人员。为了嘉奖他,今年,他被授予自治区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