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出新依赖推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0-30
第8版()
专栏:

出新依赖推陈
王朝闻
看了新编川剧《巴山秀才》,我觉得川剧的振兴大有前途。如果可以把带目的性的“推陈出新”理解为体现“百花齐放”这一方针的手段,那么,仅就这一剧本的写作成果而论,符合为了“百花齐放”而“推陈出新”的目的。
在戏曲创作实践里,是否存在对于“推陈出新”这一原则的错误理解?如果对“推陈出新”片面理解为对“陈”的一概推倒、推翻,而不是有所否定也有所肯定,那么,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不可避免地把“陈”与“新”绝对地对立起来,也就是否定“推”与“出”这两点的辩证关系。陈的传统川剧当然有精华也有糟粕,但在戏曲形式方面,昆、高、胡、弹、灯之间,既有特殊性又有一般性。和非川剧的其他剧种相比较,川剧形式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点。《巴山秀才》这一富于创造性的新作,服从它那崭新的创作意图。但在情节结构、语言和帮打唱等表演形式方面,没有脱离川剧艺术的特殊性。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的结合,艺术风格很带幽默感,川味甚浓。这个戏对于很带喜剧性的传统川剧,例如周企何在《投庄遇美》中扮演的梅媪,竞华、陈全波所演出的《乔子口》,陈书舫所扮演的《花田写扇》里的春莺,杨淑英、许倩云合演的《双拜月》,在题材、主题等方面的差别很明显,艺术风格的联系也很明显。我不以为《巴山秀才》在舞台设计等方面是十全十美的,但它发挥了高腔帮打唱等特长,可见它对川剧传统艺术是一种批判的继承。
这次川剧来京演出的剧目,例如中青年演员王世泽、田卉文演出的《放裴》,扮裴禹的小生是袁玉堃的学生,扮李慧娘的旦角是阳友鹤的学生,他们那出众的演技是老一辈艺术家所培养起来的,富于地方色彩的舞蹈艺术令观众为之振奋。我很爱听王官福为首的伴奏和徐文忠为首的帮腔。这些动人的舞蹈和音乐表明,传统川剧艺术对新编川剧来说,也是可能充分发挥创造性的一种基础。
为了振兴川剧,或者说为了振兴其它戏曲,条件是多方面的。剧作的思想、艺术质量虽很重要,但对演出来说它不过是尚待完成的半成品。不是任何剧本都和富于地方色彩的表演形式相适应的,编写特定剧种的剧本必须适应它那特殊的形式和风格。如果说《巴山秀才》的编写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和剧作者魏明伦曾经从事过川剧表演这一特点分不开;也不妨说剧作家的艺术个性与川剧艺术的个性是和谐一致的。戏曲的振兴有赖于实践,但也必须认识不同剧种的个性(地方性)。观众的低级趣味不应迁就,健康的地方性必须受到尊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