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喜见桃李吐芬芳——记风陵渡中学的几位毕业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04
第3版()
专栏:

喜见桃李吐芬芳
——记风陵渡中学的几位毕业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张秀翔 本报记者 毕全忠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中学特别是高中毕业生,只能有一部分人继续升学,大量的将直接参加各项建设事业,广大农村尤其是这样。山西芮城县风陵渡中学清醒地看到这一点。他们除了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良新生外,更加注重为本地工农业生产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军。粉碎“四人帮”后的几年,他们为周围7个公社培养了六百多名高中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就象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出来的桃李,在农村沃土开出了繁盛的花朵,结出了累累果实。
“种瓜权威”张富勋
潭郭大队张富勋(左一),在校时就参加了农业科学实验小组,对农业科学兴趣很浓。除文化课外,诸如土壤化学分析、间作技术、选育良种等技术知识也学了不少。1978年毕业回家跟着父亲种田,他发现农民们不管什么地块,不论什么作物,都上同样的肥。结果产量总是不高,小麦亩产才二三百斤。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他对所承包的土地作了土壤分析,根据土壤成分决定种什么,施什么肥,施多少,要父亲听他的。父亲开始不相信,勉强依从了。结果头年小麦就亩产400多斤。去年,又达到600斤。父亲信服了。1980年,父子俩承包了30亩黄河滩上的荒沙地。那里的土质种西瓜很合适,就种了西瓜,可是投资不少,却几乎没长成一个瓜。张富勋找到了原因:河滩风太大。他运用学校学的知识,想用芝麻与西瓜间种,以芝麻防风固沙。但父亲又不相信了:从来没听说芝麻可以与西瓜种在一起。俗话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你想都拣?张富勋坚持要试试。第二年种了一亩地作试验,结果他真的都“拣”了,不仅收了2,000多斤西瓜,还收了百来斤芝麻。去年,他这个办法就推广了。张富勋家去年收入4,500多元,成了村里最富户之一。他父亲说:“以前种田,儿子听老子的,现在老子听儿子的了。”儿子成了家里的“权威”。
“种田状元”董震义
1978年,董震义从风陵渡中学毕业回到家乡东柏台大队,就进行选育良种、科学施肥等试验。他为大队选择了合适的小麦高产品种,第二年就使全队小麦、棉花获得大丰收。1981年,实行生产责任制,他承包了11亩小麦、4亩棉花,全部实行良种化,并继续进行科学施肥、科学管理的试验。结果11亩小麦共收了9,000多斤,皮棉亩产突破了百斤,比不少社员高出一倍。大家称他为“种田状元”。董震义科学种田是能手,思想品德也好。1981年初,生产队4亩果园要承包,在承包投票时,每亩从60元上升到65元时,就没人应承了。因为果园多年无人管,年年不结果。董震义自报每亩交70元承包。大家很惊奇,家里人也怨他是做赔本生意。可他心里有数,因为在学校里学过修剪果树、防病治虫等技术。到了秋天,收了7,000多斤苹果,都卖给国家,收入800余元。按规定,他只需交给队里280元,然而他却按每亩80元交了320元。他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幸福”。他不仅无保留地帮助社员学科学技术,还用余钱、余粮帮助好几户困难户发展生产,由穷变富。
“养兔顾问”李学宽
西王大队的李学宽,今年26岁,1980年毕业回村,办了个家庭养兔场。他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三年时间先后繁育了长毛兔、德国巨型兔544只,出售给外贸部门优种兔278只,收入达2,300多元。他刻苦钻研,掌握了30多种兔病的诊断、防治本领。地区外贸杂志还发表过他的文章,他成了全县和运城地区有名的养兔专家。芮城县外贸局聘请他当了养兔技术顾问。这个养兔顾问有着高尚的精神。他帮助和指导队内外60多户社员养兔,送给他们种兔,人家给钱他不要,说:“等你们繁殖到100只后,你们想还我,就仍还我原来的只数。不到100只,不要还我。”去年一年,他就送人种兔400来只,全公社20多个大队的300多户从他那里买了良种兔。本村有个16岁的青年,叫李建文,以前见坏习气就学,初中没读完就回家了,父母对他毫无办法。李学宽对他父母说:“把他交给我,跟我学养兔。”于是,李学宽就教他喂料、记兔档案,认病症,还教他学杂志上的文章。李建文对养兔有了兴趣,渐渐地也知道要学知识了。李学宽送他几只兔子,叫他自己养,一应费用由李学宽出。这孩子变好了,今年还卖了几十只兔,收入二三百元。
“科学书记”张生民
潭郭大队现任党支书张生民(右二),在校学习时就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1976年底毕业回村,当过生产队长、大队长。他当干部,主要是带领农民科学种田。队里种的“丰产3号”小麦,品种混杂,严重退化,亩产只有二百多斤。棉花管理粗放,亩产才二十多斤。根据以前学的知识,他知道本队的气候、土壤种“丰产3号”是合适的。于是,他立即进行“丰产3号”的提纯复壮,抓棉花的科学管理。经过三年努力,全大队小麦换上了“丰产3号”的一代种,产量增加近一倍。棉花也大幅度增产。1980年,公社见他能干,让他到公社当了工程队长,拿工资。但是,农民们希望他回来,他也想回来。于是,去年他回到村里,被选为大队党支书。队里开办业余农业技术学校,他兼任校长和教师,又请了几个科学种田能手当教师。通过考试招生,40多个农民报考,录取了28名,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17岁,还收了好几名旁听生。学了两个月,进行考试,出了6道题,比较难,例如“什么叫‘提纯复壮’?”结果得80分以上的占绝大多数。这对传播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起了很大作用。村里的农民,称张生民是“科学书记”。
“土壤专家”杨忍弟
杨忍弟是杨贤大队人,现任芮城县农业局土肥站技术员。他在风陵渡中学学习时,就对土壤化学产生了兴趣,树立了献身农业的理想。1973年高中毕业回到杨贤,三年间在科学种田中取得突出的成绩。群众推荐他上大学,他选择了山西农学院。1978年毕业,留在山西农学院土化系农化教研室任教。1979年暑期,他回家休假,县农业局请他帮助化验土壤。县里没有学过土壤化学的技术人员,农业局土壤化验室的仪器买来后就没有打开过。杨忍弟用了10天时间整理了化验室,开始化验。这个县中夭公社是山区旱地,农民施肥也不多,可是小麦亩产每年四五百斤。什么原因,一直不清楚。左任公社杜家大队长期小麦豌豆轮作,产量都很高,别处学他们,却不见效。岭底公社陈常大队条件不差,但小麦亩产却只有150多斤,施了不少碳铵,也不见效。什么原因呢?杨忍弟通过土壤化学分析,揭开了谜:中夭公社土壤含磷高,杜家大队地碳酸钙含量超过一般土地4%,而陈常大队土壤却严重缺磷。根据他的建议,陈常大队给小麦多上了磷肥,1980年亩产就一下子提高到500斤。杨忍弟看到农民盲目施肥浪费很大,产量不高,感到农村是多么需要他啊!他决定要求调回县里工作。去年,杨忍弟来到县农业局工作,立即开始全县土壤普查。现在化验已经结束,为全县科学种田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他被人称为芮城县第一个“土壤专家”。可是,他的事业的基础却是在风陵渡中学打下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