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北部湾畔的京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07
第4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北部湾畔的京族
波涛浩瀚的北部湾,是我国南海最大的海湾和著名的渔场,居住在这里的京族先民,从15世纪开始,就与邻近的汉族人民一起,披荆斩棘,筑海堤,垦荒坡,共同开发了丛林密盖的海岛及滨海地区,结下了兄弟般的亲密友谊。
在历史上,京族人民曾经和汉、壮等各族人民一道进行了多次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法战争期间,京族聚居的福安村(包括今濿尾等村)里长杜光辉曾率领濿尾、巫头等地京族及邻近的汉族群众数十人参加刘永福领导的著名的“黑旗军”,给法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在抗日战争中,京族人民积极支援和掩护党领导下的防城江平地区抗日游击小组。在解放战争中,一部分京族青年参加游击队,迎接家乡的解放。
解放前,京族主要从事浅海捕捞及扒螺、捉蟹、挖沙虫等杂渔业,兼营农业、盐业。为数很少的京族、汉族地主富农和渔业资本家占有大量的渔业、农业生产资料,广大贫苦渔民、渔工非常贫困,无力单独经营渔箔地。因此在京族地区出现了一种帮工互助性质的“低嗨”关系,汉语称为“寄赖”,就是几户共同占有和轮流使用箔地,没有轮到使用渔箔地的人出劳动力,与轮到使用渔箔地的人一起经营,并分得一定的报酬。地主、富农往往利用“寄赖”关系进行剥削。京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渔业生产经验,能准确地预测潮水涨落和海上气候风云的变幻,掌握各种鱼类的回游规律;能够根据阳光照射在水面上呈现的颜色,判断水中鱼群的种类及数量多少;用脚伸入水中,可以探测虾群游动的方向。
诗歌是京族人民口头文学中的主要部分。京族人民善歌,有长篇叙事歌、生产劳动歌、诉苦歌、情歌、盘歌、宗教歌等。京族民歌具有复杂的装饰音,悠长婉转的花腔,低细的音调,缓慢的旋律等特点。歌曲的调子有三十余种,解放后流传较广的有《挖沙虫》、《拉网谣》等。传统舞蹈有《跳天灯》、《跳乐》、《花棍舞》。京族传统的戏剧称为“幕剧”。乐器有独弦琴、三弦琴、糯米鼓、扁干鼓、大鼓等。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音色幽雅柔美,传统的独奏曲《高山流水》音韵悠扬,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人入胜。
解放后,京族人民翻身作了主人,享受到了民族平等的权利。1952年在京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山心、濿尾、巫头三个民族乡,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有京族代表参加,直接参加管理国家大事。
陈凤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