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无可争辩”的争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07
第8版()
专栏:

“无可争辩”的争辩
临风
有什么不好的文艺作品出现,也往往会出现与之相应的理论,彼此唱和,这已经是被文艺运动中的许多事实所证明了的。近几年来,伴随着一些不健康的和错误的文艺作品的出现,也出现了一种为之辩解的似是而非的言论,说什么群众的欣赏趣味变了,文艺创作和演出就要适应这种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有什么具体内容,是向着什么方向变化的?则语焉不详。不详就有漏洞,拿西方“趣味无可争辩”的话是堵不住的。
如果说这种“变”指的是同林彪、江青一伙霸占文艺领域时的情况相比而言,那就不合逻辑。因为在林江作乱时期,说不上有什么正常的健康的欣赏趣味,那时只有强迫,根本谈不上欣赏,形象的比喻是“捆绑不是夫妻”。打倒了“四人帮”,文艺得解放,群众才恢复了欣赏文艺的正当权利。
群众恢复了正常的欣赏文艺的正当权利是一回事,而利用这个条件搞精神污染则是另一回事。文艺创作当然要适应群众的欣赏趣味,群众的欣赏趣味也影响着文艺创作。但是,从根本上讲,文艺创作不仅生产作品,同时还创造能欣赏这种作品的欣赏对象,这是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则。文艺工作者之所以被称为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同群众处于简单的出售与购买物品那样的关系,就是这样确定的。群众的欣赏趣味是客观存在,但要分清楚什么样的趣味。对于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来说,健康的欣赏趣味要适应,要满足,要提高;不健康的、低级的、庸俗的欣赏趣味,则不仅不能迁就,还要进行抵制、批评,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之提高。否则,有意识地迎合后者,就只能是搞精神污染。
关键正在这里。为什么有些受大家欢迎的好作品反被某些人所冷淡,所轻视,所反对,有些不好的作品却被某些人所欢迎,甚至为之辩护?强求在欣赏的范围内完全一律固然不对,但趣味之有高下,也是不容否认的差别,因为欣赏趣味和欣赏者的整个生活情趣、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不健康的外来音乐和舞蹈能在不少青少年中风靡时,也正和他们追求时髦的奇装异服、怪发型的生活情趣很一致,和他们对政治的冷淡、缺乏信念、精神空虚无聊也很一致,而同大多数有志气、有抱负、奋发有为的青少年却格格不入。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笼统地讲欣赏趣味的变化是不行的。用不健康的作品去迁就前一种人,那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报刊上经常出现一些青年对坏作品的批评,正是反映了后一种人的高尚的欣赏趣味。
的确,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趣味,有可能通过各种渠道传进来。国内的资产阶级思想、封建思想残余和小市民的庸俗习气,在政治思想薄弱的地方,也会抬头滋长。不清醒地看到这些复杂的实际情况,把不健康的欣赏趣味的出现,也当作应该适应的对象,岂不是臭味相投?
为了达到个人的名利追求,而去迎合社会上不健康的欣赏趣味,污染人们的灵魂,是不道德的。这也反映了迎合者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能力的低下,灵魂是不美的、不高尚的。因此,要防止和清除精神污染,无论是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都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革命情操,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心,而首要的是文艺创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变了,欣赏趣味和审美能力提高了,免疫力增强了,即使再有不好的东西想渗透进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